|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4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一)时代背景 | 第9页 |
| (二)生本教育的内涵 | 第9-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中职德育校本教材开发概述 | 第14-24页 |
| 一、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 第14-18页 |
| (一)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 第14-15页 |
| (二)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 第15-18页 |
| 二、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 第18-20页 |
| (一)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 (二)政策法规依据 | 第19-20页 |
| 三、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 第20-22页 |
| 四、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 第22-24页 |
| (一)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引领学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第22-23页 |
| (二)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 第23页 |
| (三)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引擎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第24-27页 |
| 一、重视教师的主体性 | 第24-25页 |
| 二、承认过程生成性 | 第25-26页 |
| 三、把握多方协调性 | 第26页 |
| 四、突出内容生活性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及策略 | 第27-39页 |
| 一、建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 第27-28页 |
| (一)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组成 | 第27页 |
| (二)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关系 | 第27-28页 |
| 二、制定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目标 | 第28-30页 |
| (一)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涵义 | 第28-29页 |
| (二)制定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依据 | 第29-30页 |
| 三、生本理念下德育校本课程的设计 | 第30-32页 |
| (一)德育校本课程设计的涵义 | 第30页 |
|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 第30-32页 |
| 四、培训师资 | 第32-33页 |
| (一)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更新其知识结构。 | 第32-33页 |
| (二)学习其他学校课程开发特别是德育课程开发的经验 | 第33页 |
| (三)不断总结经验,自我提升 | 第33页 |
| 五、搜集整合校内外的德育课程资源 | 第33-36页 |
| (一)课程资源的涵义 | 第33页 |
| (二)德育课程资源搜集的途径 | 第33-36页 |
| 六、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及评价方法 | 第36-39页 |
| (一)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36-37页 |
| (二)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法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我校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和不足 | 第39-43页 |
| 一、成效 | 第39-40页 |
| (一)从学生的发展层面看 | 第39-40页 |
| (二)从教师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层面上看 | 第40页 |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 (一)德育校本课程不受重视,德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高 | 第40-41页 |
| (二)忽视学校原有的课程资源基础,德育校本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41页 |
| (三)没有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改进 | 第41-43页 |
|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附件一 | 第46-48页 |
| 附件二 | 第48-50页 |
| 附件三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