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机械振动 | 第9-11页 |
1.2.1 振动基础 | 第9-10页 |
1.2.2 机械系统振动问题常用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传递路径分析及其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传递路径分析 | 第11页 |
1.3.2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订标机机械系统及振动特性 | 第14-35页 |
2.1 订标机机械系统 | 第14-20页 |
2.2 订标机机架的模态分析 | 第20-27页 |
2.2.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缝纫式订标机机架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21-23页 |
2.2.3 缝纫式订标机试验模态分析 | 第23-26页 |
2.2.4 模态测试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2.3 整机振动信号测试及分析 | 第27-33页 |
2.3.1 振动测试基础 | 第27-28页 |
2.3.2 信号分析基础 | 第28-29页 |
2.3.3 振动信号测试方案 | 第29-31页 |
2.3.4 测试信号分析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工况传递路径分析及其改进方法 | 第35-49页 |
3.1 工况传递路径分析 | 第35-39页 |
3.1.1 传统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3.1.2 工况传递路径分析 | 第37-38页 |
3.1.3 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现有改进方法 | 第38-39页 |
3.2 改进的重相干分析方法 | 第39-43页 |
3.2.1 相干理论概述 | 第39-42页 |
3.2.2 基于偏相干理论的重相干函数 | 第42-43页 |
3.3 输入信号耦合问题的改善方法 | 第43-48页 |
3.3.1 OPA输入信号现有去相关方法 | 第43-44页 |
3.3.2 基于频响函数矩阵的OPA输入去相关方法 | 第44-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 第49-65页 |
4.1 OPA模型的建立及路径遗漏检验 | 第49-57页 |
4.1.1 订标机OPA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4.1.2 订标机OPA模型的路径遗漏检验方案 | 第51页 |
4.1.3 OPA(A)模型建立及路径遗漏检验 | 第51-55页 |
4.1.4 OPA(B)模型建立及路径遗漏检验 | 第55-57页 |
4.2 工况数据去相关处理 | 第57-60页 |
4.2.1 频响函数矩阵的构建 | 第57-58页 |
4.2.2 工况数据的采集 | 第58-59页 |
4.2.3 工况数据去相关结果 | 第59-60页 |
4.3 工况数据的OPA分析结果验证 | 第60-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基于OPA方法的订标机振动分析 | 第65-82页 |
5.1 OPA(A)模型分析结果 | 第65-70页 |
5.1.1 目标点A2各阶次振动幅值分析 | 第65-66页 |
5.1.2 OPA(A)模型各路径传递率 | 第66-67页 |
5.1.3 OPA(A)模型各路径贡献量 | 第67-70页 |
5.2 OPA(B)模型分析结果 | 第70-73页 |
5.2.1 目标点A21各阶次振动幅值分析 | 第70-71页 |
5.2.2 OPA(B)模型各路径传递率 | 第71-72页 |
5.2.3 OPA(B)模型各路径贡献量 | 第72-73页 |
5.3 OPA模型分析结论 | 第73-75页 |
5.3.1 OPA(A)模型 | 第74页 |
5.3.2 OPA(B)模型 | 第74页 |
5.3.3 综合分析 | 第74-75页 |
5.4 缝线机构的结构优化 | 第75-81页 |
5.4.1 缝线机构原机构ADAMS建模及动力学仿真 | 第76-77页 |
5.4.2 缝线机构的优化设计 | 第77-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6.2 创新点 | 第83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附录B: 第二章部分试验结果 | 第89-92页 |
附录C: 第五章部分仿真结果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