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种植业论文--粮食作物论文

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导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8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5-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第20页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0-22页
        1.5.1 可能的创新第20-21页
        1.5.2 可能的不足第21-22页
2 理论基础第22-30页
    2.1 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第22-24页
        2.1.1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第22页
        2.1.2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第22-23页
        2.1.3 托达罗模型第23页
        2.1.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论述第23-24页
    2.2 效率的相关理论第24-30页
        2.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4-25页
        2.2.2 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第25页
        2.2.3 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第25-26页
        2.2.4 现代经济学的效率理论第26-30页
3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生产现状分析第30-36页
    3.1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第30-32页
        3.1.1 转移劳动力的总量分析第30页
        3.1.2 转移劳动力的地域分析第30-31页
        3.1.3 转移劳动力的性别特征第31-32页
        3.1.4 劳动力转移动因分析第32页
    3.2 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第32-36页
        3.2.1 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析第32-33页
        3.2.2 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分析第33-34页
        3.2.3 河南省粮食单产分析第34-36页
4 宏观视角下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第36-49页
    4.1 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测度第36-44页
        4.1.1 测度方法:数据包络模型(DEA)第36-39页
        4.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第39-40页
        4.1.3 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时序变化分析第40-41页
        4.1.4 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分析第41-44页
    4.2 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第44-49页
        4.2.1 模型与方法第44页
        4.2.2 指标选取与符号假设第44-47页
        4.2.3 实证分析第47-49页
5 微观视角下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第49-60页
    5.1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第49-50页
        5.1.1 问卷设计第49页
        5.1.2 调查实施第49-50页
    5.2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第50-53页
        5.2.1 粮农家庭禀赋特征第50-51页
        5.2.2 转移劳动力情况描述第51-53页
    5.3 样本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第53-55页
        5.3.1 投入产出指标的设定第53-54页
        5.3.2 测算结果及分析第54-55页
    5.4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第55-60页
        5.4.1 变量选取及研究假设第55-57页
        5.4.2 计量结果分析第57-60页
6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第60-63页
    6.1 主要结论第60-61页
    6.2 政策建议第61-63页
        6.2.1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第61页
        6.2.2 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培训第61-62页
        6.2.3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推行规模经营第62页
        6.2.4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第66-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户清洁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邯郸市为例
下一篇:产品伤害危机背景下农产品品牌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