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23页 |
1. Cyclophilin家族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1 CypD的功能研究 | 第12-13页 |
1.1.1 CypD | 第12页 |
1.1.2 MPTP | 第12-13页 |
1.1.3 CypD参与调控MPTP | 第13页 |
2.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第13-16页 |
2.1 细胞凋亡途径的研究 | 第13-15页 |
2.2 MPTP参与线粒体凋亡途径 | 第15-16页 |
2.2.1 CypD-ATPase复合物的作用 | 第15-16页 |
3. 多分DNA病毒对昆虫免疫抑制的作用 | 第16-20页 |
3.1 昆虫的先天免疫研究 | 第16-17页 |
3.2 多分DNA病毒粒子 | 第17页 |
3.3 多分DNA病毒的生理功能 | 第17-20页 |
3.3.1 抑制寄主生长发育 | 第17-18页 |
3.3.2 抑制寄主免疫 | 第18-20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45页 |
1. 材料 | 第23-30页 |
1.1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 第23页 |
1.2 双斑侧沟茧蜂Microplitis bicoloratus | 第23页 |
1.3 昆虫细胞 | 第23页 |
1.4 质粒和受体菌株 | 第23页 |
1.5 限制性内切酶及其他酶类 | 第23页 |
1.6 试剂盒及抗体 | 第23-24页 |
1.7 其他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1.8 培养基的配方 | 第25页 |
1.9 实验试剂、缓冲液的配制方法 | 第25-30页 |
1.10 主要设备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45页 |
2.1 SpliCypD的克隆 | 第30-31页 |
2.2 pMD19-T-E-SpliCypD载体的构建 | 第31-32页 |
2.3 载体pIZT/V5-His-SpliCypD的构建 | 第32-35页 |
2.4 pET32a-SpliCypD构建流程示意图 | 第35-37页 |
2.5 pIZT/V5-His-SpliCypD构建流程示意图 | 第37-39页 |
2.6 Endo-free pIZT/V5-His-SpliCypD质粒的提取 | 第39页 |
2.7 pIZT/V5-His-SpliCypD的转染 | 第39页 |
2.8 pIZT/V5-His-SpliCypD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2.9 细胞蛋白的提取 | 第40页 |
2.10 Western blot | 第40页 |
2.11 免疫荧光 | 第40-41页 |
2.12 PDV病毒的DNA提取 | 第41页 |
2.13 PDV感染Spli221 | 第41页 |
2.14 Real-time RT-PCR | 第41-42页 |
2.15 Native-PAGE | 第42-44页 |
2.16 RNAi实验 | 第44-45页 |
结果 | 第45-67页 |
1. MbBV病毒粒子刺激下SpliCypD的表达及定位 | 第45-50页 |
1.1 In vivo | 第45-48页 |
1.1.1 SpliCypD在寄生后斜纹夜蛾血淋巴中的表达 | 第45-47页 |
1.1.2 SpliCypD在血细胞中的定位 | 第47-48页 |
1.2 In vitro | 第48-50页 |
1.2.1 MbBV感染Spli221细胞0-24 h后SpliCypD转录组表达 | 第48-49页 |
1.2.2 MbBV感染Spli221细胞0-24 h后SpliCypD蛋白表达 | 第49-50页 |
2. SpliCypD的克隆及表达 | 第50-57页 |
2.1 不同物种间CypD的保守结构域比对及进化树的构建 | 第50-52页 |
2.2 SpliCypD的克隆与表达 | 第52-54页 |
2.2.1 pMD19-T-E-SpliCypD的连接 | 第52-53页 |
2.2.2 pIZT/V5-His-SpliCypD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3-54页 |
2.3 pIZT/V5-His-SpliCypD的真核表达 | 第54-57页 |
3. SpliCypD的线粒体定位 | 第57-61页 |
3.1 SpliCypD的细胞质定位 | 第57-58页 |
3.2 SpliCypD的线粒体定位 | 第58-60页 |
3.3 F_1F_OATPase的线粒体分布 | 第60-61页 |
4. SpliCypD蛋白与F_1F_OATPase的相互作用 | 第61-62页 |
5. SpliCypD在MbBV刺激下促进细胞凋亡的检测 | 第62-67页 |
5.1 MbBV感染Spli221细胞后检测细胞色素c的释放 | 第62-63页 |
5.2 MbBV感染Spli221细胞后检测Cl-Caspase 3的检测 | 第63-66页 |
5.3 细胞凋亡检测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1. 寄生后斜纹夜蛾血淋巴中SpliCypD表达上调 | 第71页 |
2. 在离体条件下,MbBV感染Spli221细胞后促进SpliCypD的表达 | 第71页 |
3. 斜纹夜蛾中的SpliCypD定位于线粒体上 | 第71页 |
4. SpliCypD能与F_1F_OATPase形成复合物 | 第71页 |
5. SpliCypD的过量表达促进了细胞凋亡 | 第71-72页 |
6. MbBV感染Spli221后Cl-Caspase 3表达上调 | 第72页 |
7.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72-73页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