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4页 |
1.1 花色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1.1 花色的意义 | 第13页 |
1.1.2 影响花色的因素 | 第13-14页 |
1.2 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类胡萝卜素的特性 | 第14页 |
1.2.2 类胡萝卜素的合成 | 第14-16页 |
1.2.3 类胡萝卜素的降解 | 第16-20页 |
1.3 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的花色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1 芸薹属作物及花色 | 第20页 |
1.3.2 花色来源及遗传 | 第20-21页 |
1.3.3 花色基因定位及克隆 | 第21页 |
1.4 图位克隆技术的利用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花色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 第24-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花色调查 | 第24页 |
2.1.3 DNA的提取 | 第24页 |
2.1.4 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 | 第24页 |
2.1.5 双亲重测序及In Del标记开发 | 第24-25页 |
2.1.6 PCR扩增及电泳 | 第25页 |
2.1.7 基因定位及遗传作图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2.1 花色遗传规律分析 | 第25-26页 |
2.2.2 花色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26-27页 |
2.2.3 花色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27-31页 |
2.2.4 02-12甘蓝参考基因组中Scaffold000063的组装错误 | 第31-32页 |
2.3 讨论 | 第32-35页 |
2.3.1 甘蓝花色遗传规律分析 | 第32页 |
2.3.2 甘蓝花色基因定位 | 第32-33页 |
2.3.3 基于重测序数据的In Del标记的利用 | 第33页 |
2.3.4 02-12参考基因组(V1.0)的组装问题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花色候选基因分析及共分离标记的开发 | 第35-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3.1.2 候选基因分析 | 第35页 |
3.1.3 DNA和R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3.1.4 候选基因的克隆 | 第36页 |
3.1.5 花瓣中类胡萝卜素差异的分析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3.2.1 候选基因的分析 | 第36-37页 |
3.2.2 扩增候选基因全长的引物设计 | 第37-38页 |
3.2.3 候选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8-40页 |
3.2.4 花瓣中类胡萝卜素差异的分析 | 第40-41页 |
3.2.5 候选基因共分离标记的开发 | 第41-42页 |
3.2.6 构建BolC3.cpc-1 同源基因的进化树 | 第42页 |
3.3 讨论 | 第42-45页 |
3.3.1 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42-43页 |
3.3.2 候选基因BolC.cpc-1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3.3.3 BolC.cpc-1 突变与甘蓝不同变种进化的关系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5-46页 |
4.1 甘蓝花色遗传分析 | 第45页 |
4.2 花色基因定位 | 第45页 |
4.3 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45页 |
4.4 候选基因的核苷酸变异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