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La(OH)3纳米棒的可控制备、表面AgCl修饰及光催化净化气相NO的机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1.1 氮氧化物来源及危害第10页
        1.1.2 光催化技术在环境净化中的应用第10-11页
        1.1.3 稀土元素的发展及应用第11页
    1.2 光催化技术原理及常见光催化剂第11-12页
        1.2.1 光催化技术原理第11-12页
        1.2.2 常见光催化剂第12页
    1.3 一维La(OH)_3 制备方法研究进展第12-18页
        1.3.1 沉淀法第13-15页
        1.3.2 复合氢氧化物调控法(CHM)第15-16页
        1.3.3 传统水热法第16-17页
        1.3.4 微波辅助水热法(MH)第17-18页
        1.3.5 溶剂热法第18页
    1.4 一维La(OH)_3 应用研究进展第18-20页
        1.4.1 光致发光第18-19页
        1.4.2 光催化剂第19页
        1.4.3 净化引用水第19页
        1.4.4 超级电容器第19-20页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1-24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1-22页
        2.1.1 实验试剂第21页
        2.1.2 实验仪器第21-22页
    2.2 光催化剂表征测试第22页
    2.3 光催化活性评价第22-24页
第3章 表面氧空缺引诱的La(OH)_3 纳米棒光催化活性第24-36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催化剂的制备第24-2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5-35页
        3.3.1 相结构分析第25-26页
        3.3.2 形貌结构分析第26-27页
        3.3.3 化学形态分析第27-28页
        3.3.4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第28-29页
        3.3.5 氧空缺和光学性质第29-30页
        3.3.6 带结构和态密度计算第30-32页
        3.3.7 光催化活性增强机制第32-34页
        3.3.8 光催化活性和光化学稳定性第34-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水热法可控合成La(OH)_3 纳米棒及其光催化性能第36-47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催化剂的制备第36-3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7-46页
        4.3.1 相结构分析第37-38页
        4.3.2 形貌结构分析第38-40页
        4.3.3 化学形态分析第40-41页
        4.3.4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第41页
        4.3.5 光学性质第41-43页
        4.3.6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43-44页
        4.3.7 光催化活性增强机制第44-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三元Ag/AgCl@La(OH)_3 纳米棒可见光催化性能增强机制研究第47-57页
    5.1 引言第47-48页
    5.2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第4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5.3.1 相结构分析第48-49页
        5.3.2 形貌结构分析第49-50页
        5.3.3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第50-51页
        5.3.4 化学形态分析第51-52页
        5.3.5 光学性质第52-53页
        5.3.6 光催化性能评价及稳定性第53-54页
        5.3.7 三元异质结光催化机理第54-56页
    5.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7-60页
    6.1 结论第57-58页
    6.2 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T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唑类羧酸构筑的配聚物的结构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