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策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2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7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7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7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我国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 | 第12-17页 |
| 第一节 文化资源的概念 | 第12页 |
| 第二节 文化资源开发的常见形式 | 第12-14页 |
| 一、文化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 第12-13页 |
| 二、艺术业开发 | 第13页 |
| 三、文化资源的新业态开发 | 第13-14页 |
| 四、文化资源的其他形式开发 | 第14页 |
| 第三节 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7页 |
| 一、对文化资源认识模糊,盲目开发 | 第14-15页 |
| 二、可行性分析缺失,粗放开发 | 第15页 |
| 三、市场分析不足,过度开发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第一节 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定义 | 第17页 |
| 第二节 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 一、文化资源中文化内涵表达的本质需求 | 第17页 |
| 二、社会和经济效益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17页 |
| 三、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具体原则 | 第18-20页 |
| 一、创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 第18页 |
| 二、创新开发与兼容并包相结合 | 第18页 |
| 三、继承与超越相结合 | 第18页 |
|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 第18-19页 |
| 五、突出重点与整体开发相结合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影响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实际因素及作用机制 | 第20-25页 |
| 第一节 影响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实际因素 | 第20-21页 |
| 一、文化资源禀赋 | 第20页 |
| 二、地方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技术环境 | 第20-21页 |
| 三、文化消费市场 | 第21页 |
| 四、文化资源的开发定位 | 第21页 |
| 第二节 实际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第21-22页 |
| 一、文化资源的调查分析是创新开发的基础 | 第21-22页 |
| 二、地方环境的可行性分析是创新开发的必要环节 | 第22页 |
| 三、市场分析是创新开发的依据 | 第22页 |
| 四、文化资源的开发定位是创新开发的关键 | 第22页 |
| 第三节 创新开发文化资源基本路径 | 第22-25页 |
| 一、分析准备阶段 | 第23页 |
| 二、筛选阶段 | 第23页 |
| 三、检验阶段 | 第23页 |
| 四、确定阶段 | 第23页 |
| 五、具体实施与监控阶段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具体策略及实例论证 | 第25-32页 |
| 第一节 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凝聚策略 | 第25-27页 |
| 一、凝聚策略的含义 | 第25页 |
| 二、凝聚策略的理论来源和措施方法 | 第25页 |
| 三、凝聚策略的实例论证——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整合策略 | 第27-29页 |
| 一、整合策略的含义 | 第27页 |
| 二、整合策略的理论来源和措施方法 | 第27页 |
| 三、整合策略的实例论证——以《印象·刘三姐》为例 | 第27-29页 |
| 第三节 创新开发文化资源的移植策略 | 第29-32页 |
| 一、移植策略的含义 | 第29页 |
| 二、移植策略的理论来源和措施方法 | 第29-30页 |
| 三、移植策略的实例论证——以常州环球恐龙园为例 | 第30-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 致谢 | 第36-38页 |
| 作者简介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