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矿山压力观测与设备论文

大冶铁矿接触带巷道非等时距变形量预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7页
    1.1 引言第8-9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3.1 巷道变形量的预测方法研究第10-13页
        1.3.2 灰色模型的优化研究第13-14页
        1.3.3 非等时距序列预测研究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页
        1.4.2 研究目标第15-16页
        1.4.3 研究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2章 大冶铁矿接触带巷道变形监测及特征第17-26页
    2.1 大冶铁矿矿岩接触带概况第17-19页
        2.1.1 接触带地质概况第17-18页
        2.1.2 接触带巷道变形特征第18-19页
    2.2 接触带巷道变形量监测试验第19-20页
    2.3 预测变量及方法的初始选择第20-21页
    2.4 接触带巷道监测序列特点分析第21-24页
        2.4.1 接触带巷道变形量数据分析第21-23页
        2.4.2 接触带巷道变形速率分析第23-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3章 巷道变形预测模型及其改进研究第26-37页
    3.1 巷道变形量预测模型的选择第26-31页
        3.1.1 皮尔生长曲线预测模型第26-28页
        3.1.2 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第28页
        3.1.3 预测模型的对比及精度检验第28-31页
    3.2 灰色Verhulst模型的优化第31-34页
        3.2.1 预测模型背景值的改进研究第31-33页
        3.2.2 预测模型初始条件的优选研究第33-34页
    3.3 改进后的Verhulst模型在巷道变形量预测中的应用第34-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4章 接触带巷道非等时距变形量的预测研究第37-43页
    4.1 非等时距序列的产生第37页
    4.2 原始序列等时距转化预测方法第37-40页
        4.2.1 非等时距序列的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第38-39页
        4.2.2 预测结果分析及精度检验第39-40页
    4.3 非等时距预测模型第40-42页
        4.3.1 非等时距的Verhulst模型第40-41页
        4.3.2 预测结果分析及精度检验第41-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5章 大冶铁矿接触带巷道变形量预测的应用第43-46页
    5.1 非等时距灰色Verhulst改进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5.2 模型适用性分析及检验第44页
    5.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46-48页
    6.1 结论第46-47页
    6.2 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3-54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生态价值
下一篇:酸催化下的N烷基化反应和亚胺离子的环化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