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致人失踪”的刑事责任 | 第10-11页 |
1.1 案情简介 | 第10页 |
1.2 问题的提出:“致人失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犯罪结果”与“失踪”的概念 | 第11-16页 |
2.1 “失踪”的概念 | 第11-13页 |
2.1.1 民法上“失踪”的概念 | 第11页 |
2.1.2 刑法上“失踪”的应有概念及其认定 | 第11-13页 |
2.2 “致人失踪”与犯罪结果 | 第13-16页 |
2.2.1 犯罪结果 | 第13-14页 |
2.2.2 “致人失踪”与“致人死亡”“致人伤害” | 第14-16页 |
第三章 有关“致人失踪”刑事责任的观点及评析 | 第16-23页 |
3.1 “致人失踪”不作为独立评价的对象 | 第16-19页 |
3.1.1 对“致人失踪”免于刑事追究 | 第16-17页 |
3.1.2 对“致人失踪”忽略不计 | 第17页 |
3.1.3 将民法上的宣告死亡作为依据追究刑事责任 | 第17-18页 |
3.1.4 在个案中推定死亡作为依据追究刑事责任 | 第18-19页 |
3.2 本文观点:“致人失踪”应成为犯罪结果 | 第19-23页 |
3.2.1 “致人失踪”作为定罪结果——以交通肇事罪为例 | 第20页 |
3.2.2 “致人失踪”作为量刑结果——以非法拘禁罪为例 | 第20-21页 |
3.2.3 失踪者重新出现的问题 | 第21-23页 |
第四章 “致人失踪”应成为犯罪结果 | 第23-29页 |
4.1 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 第24页 |
4.2 社会危害性分析 | 第24-26页 |
4.3 “致人失踪”独立于“致人死亡”、“致人重伤”的价值 | 第26-27页 |
4.4 对刑法预测可能性的影响分析 | 第27-28页 |
4.5 利于刑法机能的平衡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