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前言 | 第14-15页 |
1.2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 | 第15-18页 |
1.2.1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 第15-16页 |
1.2.2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页 |
1.2.3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参数 | 第16-18页 |
1.3 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的总体设计思路 | 第18-19页 |
1.4 小分子给体材料进展 | 第19-27页 |
1.4.1 以吸电子单元为端基的联噻吩类小分子给体 | 第19-22页 |
1.4.2 以苯并二噻吩(BDT)为核的小分子给体 | 第22-26页 |
1.4.3 以二噻吩并噻咯(DTS)为核的小分子给体 | 第26-27页 |
1.5 基于烯键为键桥的小分子给体 | 第27-30页 |
1.5.1 以烯键为键桥的线性给体分子 | 第28-30页 |
1.5.2 以烯键为键桥的星形给体分子 | 第30页 |
1.6 基于炔键为键桥的小分子给体 | 第30-38页 |
1.6.1 以蒽炔为核的给体分子 | 第31-34页 |
1.6.2 以苯并噻二唑为核的含炔键的给体分子 | 第34-35页 |
1.6.3 以吡咯并吡咯二酮为核、炔键为键桥的给体分子 | 第35-37页 |
1.6.4 以吡咯并吡咯二酮为端基、炔键为键桥的给体分子 | 第37-38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38-40页 |
1.7.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1.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9-40页 |
第二章 以烯键为 Π 桥的吡咯并吡咯二酮类分子型给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40-62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9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2.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42-43页 |
2.2.3 材料的合成 | 第43-48页 |
2.2.4 有机光伏电池器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48页 |
2.2.5 单空穴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 第48-4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0页 |
2.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5页 |
2.3.2 化合物的光学和电化学氧化性质 | 第55-57页 |
2.3.3 化合物的热学性质 | 第57页 |
2.3.4 化合物的空穴迁移率测试 | 第57-58页 |
2.3.5 化合物的光伏器件性能 | 第58-60页 |
2.3.6 分子构型的理论模拟 | 第6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以炔键为 Π 桥的吡咯并吡咯二酮类分子型给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62-80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7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62-63页 |
3.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63页 |
3.2.3 材料的合成 | 第63-66页 |
3.2.4 有机光伏电池器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66页 |
3.2.5 单空穴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9页 |
3.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7-73页 |
3.3.2 化合物的光学性能 | 第73-74页 |
3.3.3 化合物的热学性能 | 第74页 |
3.3.4 化合物的电化学氧化性质 | 第74-75页 |
3.3.5 化合物的能级轨道波函数理论计算 | 第75-76页 |
3.3.6 化合物的空穴迁移率测试 | 第76页 |
3.3.7 化合物的光伏器件性能 | 第76-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苯乙炔基的引入对吡咯并吡咯二酮类分子型给体性质的影响 | 第80-98页 |
4.1 引言 | 第8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0-85页 |
4.2.1 原料与试剂 | 第80-81页 |
4.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81页 |
4.2.3 材料的合成 | 第81-84页 |
4.2.4 有机光伏电池器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84-85页 |
4.2.5 单空穴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 第8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7页 |
4.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85-90页 |
4.3.2 化合物的光学性质 | 第90-91页 |
4.3.3 化合物的电化学氧化性质 | 第91-92页 |
4.3.4 化合物的能级轨道波函数理论计算 | 第92-93页 |
4.3.5 化合物的热学性质 | 第93-94页 |
4.3.6 化合物的空穴迁移率测试 | 第94-95页 |
4.3.7 化合物的光伏器件性能 | 第95-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含双吡咯并吡咯二酮结构的分子型给体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98-113页 |
5.1 引言 | 第98-9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9-103页 |
5.2.1 原料与试剂 | 第99页 |
5.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99页 |
5.2.3 材料的合成 | 第99-103页 |
5.2.4 有机光伏电池器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103页 |
5.2.5 单空穴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 第10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2页 |
5.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3-107页 |
5.3.2 化合物的光学及电化学性质 | 第107-108页 |
5.3.3 化合物的热学性能 | 第108-109页 |
5.3.4 化合物的光伏器件性能和形貌 | 第109-111页 |
5.3.5 化合物的空穴迁移率测试 | 第111-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6页 |
附录 | 第12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附件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