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新型银纳米材料与生物辅酶的精密光谱特性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8页
    1.1 引言第18页
    1.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第18-27页
        1.2.1 拉曼散射效应第18-19页
        1.2.2 拉曼散射的机理第19-20页
        1.2.3 拉曼光谱的优缺点第20-21页
        1.2.4 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第21-22页
        1.2.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介绍第22-23页
        1.2.6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增强机理第23-26页
        1.2.7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特点第26-27页
    1.3 荧光光谱以及优缺点第27-28页
    1.4 荧光发射与SERS的关系第28页
    1.5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第28-30页
        1.5.1 粗糙的金属电极第29页
        1.5.2 纳米金属颗粒第29-30页
        1.5.3 二维平面SERS基底第30页
    1.6 拉曼光谱的理论计算方法第30-31页
    1.7 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创新点第31-38页
        1.7.1 生物辅酶的生物学意义第31页
        1.7.2 传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第31-32页
        1.7.3 荧光与拉曼光谱技术研究生物辅酶的主要进展第32-34页
        1.7.4 基于纳米材料探测生物辅酶的意义第34页
        1.7.5 论文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第34-35页
        1.7.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1.7.7 论文的创新性第37-38页
第二章 基于π-π相互作用灵敏检测多元环芳香族分子第38-54页
    2.1 前言第38-39页
    2.2 实验部分第39-41页
        2.2.1 实验材料第39-40页
        2.2.2 SERS基底的制备第40页
        2.2.3 纳米材料的表征第40-41页
        2.2.4 拉曼光谱测量第41页
        2.2.5 DFT理论计算拉曼光谱第4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1-53页
        2.3.1 纳米颗粒的表征第41-43页
        2.3.2 两种SERS基底的背景拉曼光谱第43-44页
        2.3.3 银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分析第44-46页
        2.3.4 生物分子FAD的拉曼光谱第46-47页
        2.3.5 生物分子FAD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第47-48页
        2.3.6 PSSS-templated Ag NPs的普适性第48-49页
        2.3.7 π-π相互作用机制的再次证实第49-51页
        2.3.8 两大生物辅酶对的SERS光谱分析第51-53页
    2.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π-π相互作用与范德华力比较分析第54-62页
    3.1 前言第54-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56页
        3.2.1 实验材料第55页
        3.2.2 SERS基底的制备第55页
        3.2.3 透射电镜和吸收谱表征第55-56页
        3.2.4 拉曼光谱测量第5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6-61页
        3.3.1 π-π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检测多元环芳香族分子的原理第56-57页
        3.3.2 纳米颗粒的表征第57-59页
        3.3.3 基于正戊硫醇修饰的SERS基底探测FAD第59-60页
        3.3.4 基于苯乙硫醇修饰的SERS基底探测FAD第60-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FAD的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第62-72页
    4.1 前言第62-63页
    4.2 实验部分第63-66页
        4.2.1 实验材料第63页
        4.2.2 PSSS修饰的SERS基底第63-64页
        4.2.3 透射电镜和吸收谱表征第64页
        4.2.4 拉曼光谱和荧光测量第64页
        4.2.5 原子力显微镜测量以及共轭拉曼成像第64-65页
        4.2.6 DDA计算二聚体电磁增强第65-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70页
        4.3.1 PSSS为模版剂的银纳米颗粒的鉴定第66页
        4.3.2 FAD在不同探测浓度下的SERS光谱第66-67页
        4.3.3 SERS强度与荧光强度比较分析第67-69页
        4.3.4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以及共聚焦拉曼成像第69页
        4.3.5 DDA理论模拟二聚体电磁增强因子第69-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π-π相互作用的研究第72-79页
    5.1 前言第72-74页
    5.2 实验部分第74-75页
        5.2.1 实验材料第74页
        5.2.2 PSSS修饰的SERS基底第74页
        5.2.3 光谱测量第74-75页
        5.2.4 π-π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第7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5-78页
        5.3.1 PSSS修饰的SERS基底对单环芳香族分子SERS的影响第75-76页
        5.3.2 色氨酸双肽的SERS光谱第76-77页
        5.3.3 π-π相互作用理论计算第77-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荧光银纳米团簇灵敏探测NAD~+/NADH的研究第79-87页
    6.1 前言第79-80页
    6.2 实验部分第80-81页
        6.2.1 实验材料第80页
        6.2.2 荧光银纳米团簇合成第80-81页
        6.2.3 光谱测量第8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1-85页
        6.3.1 基于荧光纳米团簇灵敏探测NAD~+的原理第81-82页
        6.3.2 基于荧光纳米团簇灵敏探测不同浓度的NAD~+第82-84页
        6.3.3 NADH对荧光纳米团簇的响应第84页
        6.3.4 基于荧光纳米团簇灵敏探测不同浓度的NAD~+/NADH第84-85页
    6.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7.1 工作总结第87-88页
    7.2 工作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7页
博士期间发表以及待发表的论文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全息项目Bifactor模型探讨统计计算能力在决策中的认知优势及其机制
下一篇:中国孤雌卤虫的比较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