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洋尾古村落空间形态解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1.1.1 文化背景 | 第13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16页 |
1.2.1 选择研究洋尾古村落的原因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3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1.4.1 洋尾古村落历史概述 | 第20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4页 |
1.6 基本框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洋尾古村落基本特征概述 | 第25-35页 |
2.1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5-27页 |
2.1.1 地理特征 | 第25-26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6-27页 |
2.1.3 地质特征 | 第27页 |
2.2 多元文化的积淀 | 第27-29页 |
2.2.1 本土文化遗风 | 第27页 |
2.2.2 中原文化的传入 | 第27-28页 |
2.2.3 宗教文化的传播 | 第28-29页 |
2.2.4 南洋文化的冲击 | 第29页 |
2.2.5 闽台文化的交融 | 第29页 |
2.3 生活习惯与经济背景 | 第29-34页 |
2.3.1 宗族制度与聚居 | 第30页 |
2.3.2 风水盛行 | 第30-31页 |
2.3.3 民俗风情 | 第31-32页 |
2.3.4 经济背景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自由生长的聚落形态 | 第35-51页 |
3.1 因水而生的聚落布局 | 第35-41页 |
3.1.1 缘水而分 | 第35-36页 |
3.1.2 向水而聚 | 第36页 |
3.1.3 傍水而居 | 第36-41页 |
3.2 多核拓展的演变模式 | 第41-46页 |
3.2.1 聚族而居阶段的多核膨胀模式 | 第41-43页 |
3.2.2 析居而聚阶段的多核分裂模式 | 第43-46页 |
3.2.3 离散分布阶段的插缝模式 | 第46页 |
3.3 变中有序的村落肌理 | 第46-50页 |
3.3.1 宗祠的核心与控制 | 第47-49页 |
3.3.2 民居的环绕与呼应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因地制宜的巷埕空间 | 第51-77页 |
4.1 逐水而行的街巷网络 | 第51-67页 |
4.1.1 近水与避水的交叠 | 第52-54页 |
4.1.2 变化丰富的滨水道路 | 第54-59页 |
4.1.3 朴实压仄的内部巷道 | 第59-67页 |
4.2 村落开放空间的核心——大埕 | 第67-72页 |
4.2.1 祠堂、宫庙建筑前大埕 | 第67-70页 |
4.2.2 水埠 | 第70-72页 |
4.3 形式多样的邻里开放空间 | 第72-75页 |
4.3.1 放大的街巷空间 | 第72页 |
4.3.2 宅间厝埕空间 | 第72-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地域性强的建筑空间 | 第77-93页 |
5.1 横向延展的平面布局 | 第77-80页 |
5.1.1 中轴对称的基本平面 | 第77-78页 |
5.1.2 横向扩充的拓展形态 | 第78-79页 |
5.1.3 平面格局与历史文化 | 第79-80页 |
5.2 适应气候的空间比例 | 第80-86页 |
5.2.1 深天井 | 第80-82页 |
5.2.2 宽开间浅进深 | 第82-84页 |
5.2.3 宽大的骑楼空间 | 第84-86页 |
5.3 沿海乡土风格的建筑结构与构造 | 第86-90页 |
5.3.1 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土木结构 | 第86页 |
5.3.2 复杂的构造 | 第86-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结语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