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倾角煤层压裂裂缝延伸规律及压裂措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4 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2章 高倾角煤层压裂裂缝形态研究 | 第12-26页 |
2.1 目标区块储层地质概况及压裂施工概况 | 第12-14页 |
2.1.1 目标区块储层地质概况 | 第12-13页 |
2.1.2 目标区块压裂施工概况 | 第13-14页 |
2.2 煤层压裂压力分析技术研究 | 第14-18页 |
2.2.1 计算净压力的新方法 | 第15-16页 |
2.2.2 净压力解释方法的改进 | 第16-17页 |
2.2.3 双重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2.3 高倾角煤层压裂裂缝延伸形态规律分析 | 第18-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高倾角煤层压裂复杂裂缝研究 | 第26-44页 |
3.1 弯曲裂缝诊断研究 | 第26-33页 |
3.1.1 弯曲裂缝产生机理和危害 | 第26-27页 |
3.1.2 弯曲裂缝分析模型 | 第27-30页 |
3.1.3 弯曲裂缝分析方法 | 第30页 |
3.1.4 目标区块弯曲裂缝诊断 | 第30-33页 |
3.2 分支裂缝诊断研究 | 第33-42页 |
3.2.1 分支裂缝产生机理和危害 | 第33-34页 |
3.2.2 分支裂缝分析模型 | 第34-37页 |
3.2.3 分支裂缝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2.4 目标区块弯曲裂缝诊断 | 第38-42页 |
3.3 高倾角煤层压裂复杂裂缝治理研究 | 第42-43页 |
3.3.1 复杂裂缝的施工排量控制技术 | 第42页 |
3.3.2 复杂裂缝的支撑剂段塞控制技术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高倾角煤层压裂评估研究 | 第44-56页 |
4.1 高倾角煤层渗透率评估 | 第44-50页 |
4.1.1 渗透率评估的压后压降模型 | 第44-45页 |
4.1.2 渗透率评估的压后压降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4.1.3 渗透率评估方法的改进 | 第46-47页 |
4.1.4 高倾角煤层渗透率压后压降分析研究 | 第47-50页 |
4.2 高倾角煤层裂缝尺寸评估 | 第50-55页 |
4.2.1 裂缝尺寸压后压降评估模型 | 第51-52页 |
4.2.2 高倾角煤层裂缝尺寸压后压降分析研究 | 第52-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软件研制及应用 | 第56-72页 |
5.1 软件研制 | 第56-60页 |
5.1.1 软件研制与运行环境 | 第56页 |
5.1.2 软件结构与模块设计 | 第56-60页 |
5.2 实例应用 | 第60-71页 |
5.2.1 目标井层基础数据 | 第61-62页 |
5.2.2 固井质量和岩石力学参数计算 | 第62-64页 |
5.2.3 井网及目的层井距 | 第64页 |
5.2.4 邻井施工概况及分析 | 第64-67页 |
5.2.5 目标井层优化设计 | 第67-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建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