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概述 | 第18-23页 |
2.1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公益性项目 | 第18页 |
2.1.2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 | 第18-19页 |
2.1.3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2.2.1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的涵义 | 第20页 |
2.2.2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的步骤 | 第20-21页 |
2.2.3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的内容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3-32页 |
3.1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设立的原则 | 第23页 |
3.2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的识别 | 第23-25页 |
3.2.1 一级指标的确定 | 第24页 |
3.2.2 二级指标的确定 | 第24页 |
3.2.3 三级指标的确定 | 第24-25页 |
3.3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25-27页 |
3.3.1 社会效益 | 第25页 |
3.3.2 经济效益 | 第25-27页 |
3.3.3 环境效益 | 第27页 |
3.3.4 技术效益 | 第27页 |
3.4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27-29页 |
3.4.1 CVM调查法 | 第28页 |
3.4.2 对比分析法 | 第28页 |
3.4.3 成功度法 | 第28页 |
3.4.4 层次分析法 | 第28-29页 |
3.5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29-30页 |
3.5.1 建立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 第29页 |
3.5.2 构造比较矩阵 | 第29-30页 |
3.5.3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30页 |
3.5.4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30页 |
3.6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0-32页 |
3.6.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 第30页 |
3.6.2 确定评价对象的评语集 | 第30-31页 |
3.6.3 确定影响因素的权重向量 | 第31页 |
3.6.4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R | 第31页 |
3.6.5 多指标综合评价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32-56页 |
4.1 YD区博物馆建设项目概况 | 第32-33页 |
4.2 YD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后评价 | 第33-37页 |
4.2.1 博物馆社会效益问卷调查设计 | 第33-35页 |
4.2.2 调查样本统计情况 | 第35-36页 |
4.2.3 博物馆支付意愿的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4.3 YD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评价 | 第37-46页 |
4.3.1 YD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 | 第38-39页 |
4.3.2 财务评价参数 | 第39页 |
4.3.3 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成本计算 | 第39-42页 |
4.3.4 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收益计算 | 第42-43页 |
4.3.5 博物馆建设项目的财务后评价 | 第43-46页 |
4.4 YD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后评价 | 第46-47页 |
4.4.1 项目的设计方案对环境的影响 | 第46页 |
4.4.2 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 第46页 |
4.4.3 项目投入运营后对环境的影响 | 第46-47页 |
4.5 YD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技术效益后评价 | 第47-48页 |
4.5.1 技术的先进性后评价 | 第47页 |
4.5.2 技术的实用性后评价 | 第47页 |
4.5.3 技术的可靠性后评价 | 第47-48页 |
4.6 YD博物馆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 | 第48-56页 |
4.6.1 博物馆建设项目指标体系 | 第48页 |
4.6.2 确定博物馆建设项目指标权重 | 第48-51页 |
4.6.3 博物馆建设项目后效益综合分析 | 第51-56页 |
第五章 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的建议 | 第56-59页 |
5.1 管理制度建议 | 第56-57页 |
5.1.1 建立具有法律效应的后评价机构 | 第56页 |
5.1.2 建立后评价成果的运用机制 | 第56-57页 |
5.2 技术性建议 | 第57-59页 |
5.2.1 科学地建立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 | 第57页 |
5.2.2 结合先进的计算方法量化定性的评价指标 | 第57-58页 |
5.2.3 将评价工作的内容和成果信息化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