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工艺论文

基于CAE翘曲分析的汽车天窗部件注塑模具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7-21页
    1.1 课题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7-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7-18页
        1.1.2 选题意义第18页
    1.2 注塑件CAE翘曲分析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8-2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3 注塑模具CAD/CAM/CAE发展趋势第20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2章 翘曲变形研究第21-25页
    2.1 翘曲变形概述第21页
    2.2 注塑成型CAE与翘曲数字模拟第21-22页
    2.3 翘曲变形的理论研究第22-24页
        2.3.1 翘曲变形产生的原因第22页
        2.3.2 翘曲变形的影响因素第22-24页
        2.3.3 减少塑件翘曲的措施第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产品分析及模具初步设计方案第25-34页
    3.1 产品分析第25-29页
        3.1.1 产品的基本信息第25-26页
        3.1.2 产品检测要求第26-27页
        3.1.3 产品指定材料分析第27-28页
        3.1.4 塑件壁厚分析第28-29页
    3.2 模具初步设计方案第29-31页
        3.2.1 型腔数的确定第29页
        3.2.2 塑件拔模分析第29-30页
        3.2.3 塑件结构分析第30-31页
        3.2.4 分型面的确定第31页
    3.3 模具快速设计2D工程图第31-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CAE仿真和产品模型预变形优化研究第34-57页
    4.1 Moldflow软件简介第34-35页
    4.2 CAE分析前置准备第35-39页
        4.2.1 数据转换与模型导入第35页
        4.2.2 网格处理第35-36页
        4.2.3 创建浇注系统第36-38页
        4.2.4 创建冷却系统第38-39页
        4.2.5 设置成型工艺条件第39页
    4.3 CAE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第39-53页
        4.3.1 填充时间分析第40-41页
        4.3.2 注塑压力分析第41-42页
        4.3.3 锁模力分析第42-44页
        4.3.4 熔接痕分析第44-45页
        4.3.5 气穴分析第45-46页
        4.3.6 纤维取向分析第46-47页
        4.3.7 模具温度分析第47-48页
        4.3.8 冷却时间分析第48-49页
        4.3.9 缩痕分析第49页
        4.3.10 翘曲分析第49-53页
    4.4 CAE分析结果归纳与设计方案选取第53页
    4.5 翘曲预变形改善措施第53-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基于Pro/E的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第57-72页
    5.1 模具组件设计第57-63页
        5.1.1 文件准备第57页
        5.1.2 调入模具参考模型第57-58页
        5.1.3 设置收缩率第58页
        5.1.4 创建毛坯工件第58页
        5.1.5 分型面的创建第58-60页
        5.1.6 模具元件添加第60-63页
    5.2 模架设计第63-70页
        5.2.1 Pro/E 5.0配置修改第64页
        5.2.2 Pro/E装配模块加载元件第64页
        5.2.3 创建非标准模架第64-66页
        5.2.4 动模板、定模板及冷却系统设计第66-67页
        5.2.5 热流道浇注系统导入第67-68页
        5.2.6 热流道板与上模座板设计第68页
        5.2.7 支撑块与下模座板设计第68-69页
        5.2.8 推出机构设计第69-70页
        5.2.9 其他标准件第70页
    5.3 模具实物图第70-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注塑成型试模与产品检测第72-88页
    6.1 试模与检测主要设备第72-74页
        6.1.1 注射机第72-73页
        6.1.2 三坐标测量仪第73页
        6.1.3 检测治具第73-74页
    6.2 试模第74-78页
        6.2.1 注塑机的设置第75页
        6.2.2 热流道温度设置第75-76页
        6.2.3 试模前检查第76-77页
        6.2.4 试模第77-78页
    6.3 熔接痕和翘曲的测量第78-87页
        6.3.1 熔接痕检查第78页
        6.3.2 翘曲测量第78-83页
        6.3.3 轮廓局部细节三次元测量第83-87页
    6.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总结与展望第88-89页
    1 总结第88页
    2 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克服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新型纳米输送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下一篇:一种基于细胞技术检测海洋多糖免疫调节活性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