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破产债权确认制度概述 | 第16-20页 |
2.1 破产债权的概念及特征 | 第16-18页 |
2.1.1 破产债权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破产债权的特征 | 第17-18页 |
2.2 破产债权确认的概念及重要性 | 第18-20页 |
2.2.1 破产债权确认的概念 | 第18页 |
2.2.2 破产债权确认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3 我国破产债权确认立法现状与问题 | 第20-25页 |
3.1 我国破产债权确认的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3.1.1 无异议破产债权审查确认 | 第20页 |
3.1.2 异议破产债权诉讼确认 | 第20-21页 |
3.2 我国破产债权确认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3.2.1 破产债权确认主体不明确 | 第21页 |
3.2.2 破产管理人破产债权审查规定缺陷 | 第21-23页 |
3.2.3 债权人会议职能定位的缺陷 | 第23页 |
3.2.4 异议破产债权司法救济规定不足 | 第23-25页 |
4 国外有关破产债权确认的现状与启示 | 第25-28页 |
4.1 国外有关破产债权确认的现状 | 第25-26页 |
4.1.1 破产债权的审查机关 | 第25页 |
4.1.2 无异议破产债权的确认方式 | 第25-26页 |
4.1.3 异议破产债权的确认方式 | 第26页 |
4.2 国外立法规定对完善我国破产债权确认制度的启示 | 第26-28页 |
5 完善我国破产债权确认制度的构想 | 第28-38页 |
5.1 无异议破产债权确认的主体 | 第28-33页 |
5.1.1 明确破产管理人为破产债权确认的主体 | 第28-29页 |
5.1.2 优化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 | 第29-31页 |
5.1.3 完善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工作 | 第31-33页 |
5.2 细化破产管理人破产债权审查操作程序 | 第33-34页 |
5.2.1 明确破产管理人审查的性质 | 第33页 |
5.2.2 完善破产管理人审查对象 | 第33-34页 |
5.2.3 细化破产管理人调查权限规定 | 第34页 |
5.3 创新债权人会议的债权核查操作程序 | 第34-35页 |
5.3.1 债权人会议不再对核查结果进行表决 | 第34-35页 |
5.3.2 具体规定债权人的异议时限 | 第35页 |
5.4 明确人民法院在无异议破产债权确认中的职能定位 | 第35页 |
5.5 异议破产债权确认诉讼程序的优化 | 第35-38页 |
5.5.1 简化破产债权确认诉讼程序 | 第35-36页 |
5.5.2 明确破产债权确认诉讼主体配置模式 | 第36页 |
5.5.3 扩大异议破产债权确认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36-37页 |
5.5.4 异议破产确认司法救济诉讼时效的明确化 | 第37页 |
5.5.5 加强异议破产债权确认诉讼自身的司法救济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