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袋式除尘器的性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2.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袋式除尘器数字样机综合的性能评价方法综述 | 第19-32页 |
2.1 数字样机技术在除尘器性能评价及其设计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2.2 袋式除尘器数字样机综合的性能评价的内容与过程 | 第20-23页 |
2.2.1 数字样机综合性能评价的内容 | 第20-22页 |
2.2.2 数字样机的工作性能评价过程 | 第22-23页 |
2.3 除尘器数字样机工作性能综合评价的内涵 | 第23-25页 |
2.3.1 除尘器工作性能评价指标的分级涵义 | 第24页 |
2.3.2 性能评价等级的分级涵义 | 第24-25页 |
2.4 现有的综合性能的评价方法 | 第25-29页 |
2.4.1 综合指数法 | 第25页 |
2.4.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5-26页 |
2.4.3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 第26页 |
2.4.4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4.5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2.5 灰色理论与模糊理论在综合性能评价过程中的适用性 | 第29-30页 |
2.5.1 灰色理论在数字样机性能评价中的适用性 | 第29-30页 |
2.5.2 模糊理论在数字样机性能评价中的适用性 | 第30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袋式除尘器数字样机工作性能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2-50页 |
3.1 工作综合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35页 |
3.1.1 指标体系的含义 | 第32页 |
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2-33页 |
3.1.3 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第33-34页 |
3.1.4 指标体系的层次框架 | 第34-35页 |
3.2 评价指标的解释及提取计算方法 | 第35-42页 |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2-48页 |
3.3.1 主观赋权法 | 第43-45页 |
3.3.2 客观赋权法 | 第45-46页 |
3.3.3 灰色关联度法确定权重 | 第46-48页 |
3.3.4 组合赋权 | 第48页 |
3.4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不同进风方式的除尘器数字样机过滤综合性能评价实例 | 第50-69页 |
4.1 不同进风方式的除尘器数字样机流场数值模拟基本概况 | 第50-54页 |
4.1.1 物理模型 | 第50-52页 |
4.1.2 工况描述 | 第52页 |
4.1.3 边界条件设置 | 第52-53页 |
4.1.4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及结果 | 第53-54页 |
4.2 评价因素集及评语集的建立 | 第54-55页 |
4.3 建立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第55-56页 |
4.4 确定灰色模糊权重值 | 第56-61页 |
4.4.1 主观赋权法确定权重 | 第56-58页 |
4.4.2 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 | 第58-60页 |
4.4.3 灰色关联度法确定权重 | 第60-61页 |
4.4.4 组合赋权 | 第61页 |
4.5 确定模糊评判矩阵 | 第61-65页 |
4.5.1 建立灰色评价灰类 | 第61-62页 |
4.5.2 建立灰色评价向量 | 第62-63页 |
4.5.3 模糊判断矩阵的确定 | 第63-65页 |
4.6 灰色模糊综合评判 | 第65-67页 |
4.7 综合性能评价结果比较 | 第67-68页 |
4.8 本章小节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响应面近似技术在除尘器数字样机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第69-81页 |
5.1 响应面法的基本原理 | 第69-70页 |
5.2 响应面近似模型的构建方法和优化流程 | 第70-73页 |
5.2.1 响应面近似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70-72页 |
5.2.2 近似替代模型的误差检验 | 第72页 |
5.2.3 近似模型优化过程 | 第72-73页 |
5.3 可重构袋式除尘器数字样机设计方案优化 | 第73-80页 |
5.3.1 试验设计 | 第74-76页 |
5.3.2 构建响应面近似模型 | 第76-77页 |
5.3.3 优化分析 | 第77-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4页 |
6.1 总结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