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转换层结构 | 第9-12页 |
1.2.1 转换层结构在国外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转换层结构在国内的发展 | 第10-12页 |
1.3 型钢混凝土结构 | 第12-16页 |
1.3.1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第12页 |
1.3.2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外的发展 | 第12-14页 |
1.3.3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内的发展 | 第14-16页 |
1.4 基础隔震结构 | 第16-20页 |
1.4.1 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1.4.2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 | 第18-20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2 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模型 | 第22-36页 |
2.1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构造 | 第22-23页 |
2.2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 | 第23-25页 |
2.2.1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布置 | 第23-24页 |
2.2.2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参数 | 第24-25页 |
2.3 单质点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 | 第25-28页 |
2.3.1 单质点隔震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2.3.2 单质点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2.4 多质点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 | 第28-32页 |
2.4.1 多质点隔震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2.4.2 多质点隔震结构的动力数值分析 | 第29-31页 |
2.4.3 多质点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2.5 SAP2000三维空间模型的动力分析 | 第32-36页 |
2.5.1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在SAP2000中的数值模拟 | 第32-33页 |
2.5.2 快速非线性分析(FNA)方法和直接积分法 | 第33-36页 |
3 带桁架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36-61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6-39页 |
3.2 结构参数选取 | 第39-41页 |
3.2.1 钢筋混凝土材料 | 第39-40页 |
3.2.2 型钢混凝土材料 | 第40页 |
3.2.3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40-41页 |
3.3 带桁架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性分析 | 第41-44页 |
3.3.1 模态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3.3.2 振型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3.4 带桁架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44-58页 |
3.4.1 地震波的选用 | 第44-45页 |
3.4.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45-46页 |
3.4.3 选用的地震波 | 第46-47页 |
3.4.4 楼层层间位移分析 | 第47-52页 |
3.4.5 楼层层间剪力分析 | 第52-56页 |
3.4.6 绝对加速度分析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4 设置橡胶支座的带桁架转换层的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61-93页 |
4.1 设置橡胶支座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2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选取 | 第62-63页 |
4.3 模态分析对比 | 第63-67页 |
4.4 动力时程分析 | 第67-91页 |
4.4.1 选用的地震波 | 第67-68页 |
4.4.2 楼层层间位移对比分析 | 第68-76页 |
4.4.3 楼层层间剪力对比分析 | 第76-83页 |
4.4.4 绝对加速度对比分析 | 第83-89页 |
4.4.5 楼层塑性铰对比分析 | 第89-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5 结论粤展望 | 第93-96页 |
5.1 本文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5.2 展望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