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导论 | 第13-21页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0.2 开放型经济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0.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0.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0.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0.3.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0.4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0.5 本文创新 | 第19-21页 |
1 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1.1 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涵 | 第21-22页 |
1.2 开放型经济体系特征 | 第22-23页 |
1.3 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背景 | 第23页 |
1.4 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意义 | 第23-25页 |
2 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体系效应分析 | 第25-35页 |
2.1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概述 | 第25-28页 |
2.2 长三角地区开放体系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特征 | 第28-35页 |
2.2.1 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的促进 | 第28-29页 |
2.2.2 区域经济外贸增长速度的提高 | 第29-30页 |
2.2.3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 第30-31页 |
2.2.4 地区就业的扩大 | 第31页 |
2.2.5 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 | 第31-33页 |
2.2.6 技术进步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 | 第33-34页 |
2.2.7 区域经济整合集聚 | 第34-35页 |
3 长三角地区开放体系下外贸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 第35-43页 |
3.1 长三角地区开放体系增长方式的理论及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2 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3.2.1 模型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6页 |
3.3 模型的计算与检验 | 第36-42页 |
3.3.1 要素产出弹性的计算 | 第36-37页 |
3.3.2 模型检验 | 第37-40页 |
3.3.3 变量间的协整检验 | 第40-42页 |
3.4 对模型的分析与解释 | 第42页 |
3.5 结论与建议 | 第42-43页 |
4 长三角在构建开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4.1 贸易标的结构不均衡 | 第43-44页 |
4.1.1 阻碍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 | 第43页 |
4.1.2 阻碍长三角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43-44页 |
4.2 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均衡 | 第44-45页 |
4.2.1 导致国际贸易争端加剧 | 第44页 |
4.2.2 导致长三角经济对外部环境依赖性增加 | 第44页 |
4.2.3 导致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剧 | 第44-45页 |
4.3 贸易市场不均衡 | 第45-46页 |
4.4 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 | 第46页 |
4.4.1 不利于自主品牌的建设 | 第46页 |
4.4.2 阻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 第46页 |
4.5 产业结构不均衡 | 第46-48页 |
4.5.1 不利于国际利益分配 | 第47页 |
4.5.2 使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 第47页 |
4.5.3 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 | 第47-48页 |
5 构建长三角地区适宜开放体系的创新路径探讨 | 第48-70页 |
5.1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地区开放体系发展模式 | 第48-53页 |
5.1.1 苏南模式 | 第48-50页 |
5.1.2 温州模式 | 第50-51页 |
5.1.3 浦东模式 | 第51-53页 |
5.2 21世纪长三角地区开放体系发展创新路径—上海自贸区建设 | 第53-70页 |
5.2.1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 第53-54页 |
5.2.2 影响自由贸易区空间选址的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5.2.3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和主要任务 | 第55页 |
5.2.4 自由贸易区的模型构建 | 第55-60页 |
5.2.5 上海建立自贸区的综合评价 | 第60-64页 |
5.2.6 建设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 第64-67页 |
5.2.7 上海自贸区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8 长三角地区借力上海自贸区同步发展的措施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