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煤矿东进风井马头门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 第15-16页 |
1.3 存在的不足 | 第16-17页 |
1.4 围岩稳定性控制及支护技术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马头门围岩稳定性控制机理与支护技术研究 | 第20-30页 |
2.1 硐室和巷道围岩锚固作用机理 | 第20-22页 |
2.1.1 悬吊理论 | 第20-21页 |
2.1.2 组合梁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均匀压缩带理论 | 第22页 |
2.2 围岩稳定性控制理论 | 第22-26页 |
2.2.1 高地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破裂机理 | 第23页 |
2.2.2 围岩稳定控制理论 | 第23-26页 |
2.3 马头门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 第26-30页 |
2.3.1 锚杆高预应力施加技术 | 第26-27页 |
2.3.2 围岩扰动区滞后注浆技术 | 第27-30页 |
3 岩石力学性能试验与马头门支护方案 | 第30-44页 |
3.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0-32页 |
3.2 马头门处围岩力学特性试验 | 第32-37页 |
3.2.1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 第32-33页 |
3.2.2 抗拉强度试验 | 第33-34页 |
3.2.3 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 | 第34-36页 |
3.2.4 内摩擦角和凝聚力试验 | 第36-37页 |
3.3 马头门支护方案设计 | 第37-42页 |
3.3.1 支护方案一 | 第37-38页 |
3.3.2 支护方案二 | 第38页 |
3.3.3 支护方案三 | 第38-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与方案优化 | 第44-56页 |
4.1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择 | 第44-46页 |
4.2 马头门计算模型建立 | 第46-48页 |
4.2.1 模型网格划分 | 第46-47页 |
4.2.2 分析断面设置 | 第47-48页 |
4.2.3 围岩计算参数 | 第48页 |
4.3 数值模拟分析 | 第48-55页 |
4.3.1 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 | 第48-51页 |
4.3.2 位移场数值模拟分析 | 第51-54页 |
4.3.3 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54-55页 |
4.4 方案对比 | 第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马头门处围岩变形及支护结构受力现场监测 | 第56-66页 |
5.1 监测的目的及内容 | 第56页 |
5.1.1 监测的目的 | 第56页 |
5.1.2 监测的内容 | 第56页 |
5.2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监测 | 第56-59页 |
5.3 锚杆、锚索受力监测 | 第59-61页 |
5.4 衬砌结构受力监测 | 第61-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