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1-18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1-12页 |
1.2.2 离子交换法 | 第12-13页 |
1.2.3 电解法 | 第13页 |
1.2.4 膜分离法 | 第13-14页 |
1.2.5 吸附法 | 第14-17页 |
1.2.6 氧化还原法 | 第17-18页 |
1.3 基于二氧化硅制备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30页 |
1.3.1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概述 | 第18-19页 |
1.3.2 二氧化硅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3 基于二氧化硅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3-30页 |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4.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30页 |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新型磁性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低浓度铜离子的检测与去除 | 第32-47页 |
2.1 引言 | 第32-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9页 |
2.2.1 试剂及测试仪器 | 第34页 |
2.2.2 氨基修饰的Fe_3O_4@m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3 铜离子荧光探针(NDPA)的合成 | 第35-37页 |
2.2.4 纳米复合材料(SDMA)的合成 | 第37页 |
2.2.5 SDMA对Cu~(2+)的选择性检测 | 第37-38页 |
2.2.6 吸附实验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2.3.1 材料的表征 | 第39-40页 |
2.3.2 SDMA对Cu~(2+)选择性检测的研究 | 第40-42页 |
2.3.3 SDMA对Cu~(2+)吸附的研究 | 第42-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基于大孔二氧化硅制备的光催化-吸附功能杂化材料及其对水中Cr(VI)的还原与去除 | 第47-60页 |
3.1 引言 | 第47-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3.2.1 试剂及测试仪器 | 第49页 |
3.2.2 MOSF@SnS_2的制备 | 第49-50页 |
3.2.3 SPNH的合成 | 第50-51页 |
3.2.4 SPNH-MOSF@SnS_2的制备 | 第51页 |
3.2.5 光催化还原Cr(VI) | 第51页 |
3.2.6 总铬去除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3.3.1 材料的表征 | 第52-55页 |
3.3.2 可见光催化还原Cr(VI) | 第55-56页 |
3.3.3 总铬的去除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功能化碳纤维膜的制备与其对水中低浓度Cr(VI)的吸附与还原 | 第60-67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4.2.1 试剂及测试仪器 | 第61-62页 |
4.2.2 静电纺丝膜的制备 | 第62页 |
4.2.3 FCNF/SnS_2的制备 | 第62页 |
4.2.4 光催化还原实验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4.3.1 材料的表征 | 第63-65页 |
4.3.2 光催化还原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整理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