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环境保护法初探 | 第10-16页 |
一、环境权的界定 | 第11页 |
二、环境救济法的概念及特征 | 第11-13页 |
(一) 环境救济法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环境救济法的特征 | 第12-13页 |
1. 程序性 | 第12页 |
2. 整体性 | 第12-13页 |
3. 救济性 | 第13页 |
三、环境相关权益的侵害及救济 | 第13-14页 |
(一) 环境权益救济法的概念 | 第13页 |
(二) 环境权益救济法的特征 | 第13-14页 |
1. 程序性 | 第13页 |
2. 个体性 | 第13-14页 |
3. 救济途径多样性 | 第14页 |
四、行政法领域的环境侵权救济法 | 第14-16页 |
(一) 概念 | 第14页 |
(二) 特征 | 第14-15页 |
1. 程序性 | 第14-15页 |
2. 普遍适用性 | 第15页 |
3. 适用主体的局限性 | 第15页 |
(三)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回顾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的现状 | 第16-27页 |
一、目前的救济制度概述 | 第16-23页 |
(一) 行政复议制度 | 第16-17页 |
(二) 行政诉讼制度 | 第17-18页 |
(三) 行政赔偿制度 | 第18-19页 |
(四) 行政补偿制度 | 第19-20页 |
(五) 其他手段 | 第20-23页 |
1. 信访制度 | 第20-21页 |
2. 行政裁决制度 | 第21-22页 |
3. 信息公开制度 | 第22-23页 |
二、对现行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反思 | 第23-26页 |
(一) 现行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23-25页 |
1. 救济制度实际效果不佳 | 第23-24页 |
2. 救济制度的权威性不足 | 第24页 |
3. 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 第24页 |
4. 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地位不高 | 第24-25页 |
(二) 存在缺陷的成因 | 第25-26页 |
1. 法治思想淡薄 | 第25页 |
2. 法律规定较为抽象 | 第25-26页 |
3. 行政主体义务意识不足 | 第26页 |
4. 缺乏有效的监督 | 第26页 |
三、对目前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部分国家和地区环境侵权救济法的比较研究 | 第27-38页 |
一、日本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 第27-30页 |
(一) 概述 | 第27-28页 |
(二) 日本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的特征 | 第28-29页 |
1. 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 | 第28-29页 |
2. 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 第29页 |
3. 强调行政主体的介入 | 第29页 |
(三)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9-30页 |
1. 建设灵活的救济制度 | 第29-30页 |
2. 行政主体应当有效介入 | 第30页 |
3. 注意救济制度的人性化 | 第30页 |
二、德国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 第30-34页 |
(一) 概述 | 第31-32页 |
(二) 德国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的特征 | 第32-33页 |
1. 法院的发挥的作用较大 | 第32页 |
2. 民事法律程序成分大 | 第32页 |
3. 重视程序 | 第32-33页 |
(三)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3-34页 |
1. 注意行政救济和民事救济相结合 | 第33页 |
2. 加强程序设置 | 第33-34页 |
3. 适时建立专门的救济机关 | 第34页 |
三、美国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 第34-37页 |
(一) 概述 | 第34-35页 |
(二) 美国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的特征 | 第35-36页 |
1. 独立性较强 | 第35页 |
2. 重视前置程序 | 第35-36页 |
3. 注重效率 | 第36页 |
(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6-37页 |
1. 保证前置程序的实效性 | 第36-37页 |
2.保证处理机关的独立性 | 第37页 |
3.注意案件处理的效率 | 第37页 |
四、综述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完善 | 第38-41页 |
一、概述 | 第38页 |
二、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想 | 第38-41页 |
(一) 完善环境侵权行政救济的立法 | 第38-39页 |
(二) 强化纠纷处理机关的独立处理地位 | 第39页 |
(三) 强化诉前程序的实效性 | 第39-40页 |
(四) 强化事前救济 | 第40-41页 |
(五) 加强对救济机关的监督 | 第4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法学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