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中间业务领域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1.1 对中间业务产生原因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1.2 对中间业务发展动力的研究 | 第14页 |
1.2.2 国内中间业务领域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1 对中间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2 对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文章结构 | 第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 第19-21页 |
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 第19页 |
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 | 第19页 |
2.3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 第19-21页 |
3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问题 | 第21-29页 |
3.1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 第21-25页 |
3.1.1 中间业务收入现状 | 第21-22页 |
3.1.2 中间业务品种现状 | 第22页 |
3.1.3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与同业中间业务收入比较 | 第22-25页 |
3.2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3.2.1 中间业务收入增速缓慢,利润贡献率低 | 第25-26页 |
3.2.2 中间业务结构不合理,缺乏产品创新 | 第26-27页 |
3.2.3 经营考核观念陈旧,未将中间业务视为第三大业务支柱 | 第27页 |
3.2.4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金融人才和科技设备支撑 | 第27-29页 |
4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29-36页 |
4.1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外部环境分析(PEST) | 第29-32页 |
4.1.1 现行法律法规制约中间业务的发展 | 第29-30页 |
4.1.2 金融市场的多元化角逐日渐激烈 | 第30-31页 |
4.1.3 社会舆论过度质疑 | 第31页 |
4.1.4 传统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觉醒迟缓 | 第31-32页 |
4.2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第32-36页 |
4.2.1 内部优势 | 第32-33页 |
4.2.1.1 品牌优势 | 第32页 |
4.2.1.2 国际化优势 | 第32-33页 |
4.2.1.3 综合经营平台优势 | 第33页 |
4.2.1.4 外汇业务优势 | 第33页 |
4.2.2 内部劣势 | 第33-36页 |
4.2.2.1 境内网点数量少、客户基础薄弱 | 第33页 |
4.2.2.2 盈利能力落后同业 | 第33-35页 |
4.2.2.3 IT蓝图上线较晚,业务发展滞后 | 第35-36页 |
5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BCG分析 | 第36-41页 |
5.1 波士顿矩阵的概念 | 第36页 |
5.2 波士顿矩阵的构建 | 第36-37页 |
5.2.1 波士顿矩阵的构建 | 第36页 |
5.2.2 波士顿矩阵的计算公式 | 第36页 |
5.2.3 波士顿矩阵临界点的确定 | 第36-37页 |
5.2.4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的绘制 | 第37页 |
5.3 波士顿矩阵分析样本及评价 | 第37-41页 |
5.3.1 明星业务——(4)信用承诺业务 | 第39页 |
5.3.2 金牛业务——(1)代理业务、(6)外汇业务 | 第39页 |
5.3.3 问题业务——(2)银行卡业务、(5)顾问和咨询业务、(7)托管业务 | 第39-40页 |
5.3.4 瘦狗业务——(3)结算与清算业务 | 第40-41页 |
6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 | 第41-47页 |
6.1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基本战略 | 第41-42页 |
6.1.1 发展外汇及跨境业务,实施差异化战略 | 第41页 |
6.1.2 建设智能化银行,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 | 第41-42页 |
6.1.3 集中发展高端中间业务产品,实施集中化战略 | 第42页 |
6.1.4 发挥集团平台优势,实施一体化经营战略 | 第42页 |
6.2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保障措施 | 第42-45页 |
6.2.1 优化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提供计费保障 | 第42-43页 |
6.2.2 强化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 第43-44页 |
6.2.3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 第44-45页 |
6.3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目标规划 | 第45-47页 |
6.3.1 第一阶段——市场目标 | 第45-46页 |
6.3.2 第二阶段——产品目标 | 第46页 |
6.3.3 第三阶段——革新目标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