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现状:传统的乡村社区在转型 | 第11页 |
1.1.2 尴尬:乡村社区的公共空间在衰退 | 第11-12页 |
1.1.3 生机:黄连社区的公共空间在重构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乡村社区 | 第14-15页 |
1.3.2 公共空间 | 第15页 |
1.3.3 重构 | 第15-16页 |
1.4 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6-18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6-17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和案例研究 | 第20-40页 |
2.1 我国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研究述评 | 第20-27页 |
2.1.1 概念、研究方法与理论 | 第20-21页 |
2.1.2 研究概况 | 第21-26页 |
2.1.3 总结述评 | 第26-27页 |
2.2 我国乡村社区公共空间建构与重构研究述评 | 第27-33页 |
2.2.1 建构过程与特征研究 | 第27-29页 |
2.2.2 重构的必要性与动力研究 | 第29-32页 |
2.2.3 总结述评 | 第32-33页 |
2.3 案例研究 | 第33-39页 |
2.3.1 台湾宜兰思源里机堡 | 第33-35页 |
2.3.2 日本古川町濑户川 | 第35-36页 |
2.3.3 贵州省桐梓县中关村 | 第36-39页 |
2.3.4 案例总结 | 第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黄连社区的概况、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需求 | 第40-58页 |
3.1 黄连社区的概况与特征 | 第40-48页 |
3.1.1 黄连社区的基本概况 | 第40-44页 |
3.1.2 顺德乡村社区的普遍性 | 第44-45页 |
3.1.3 黄连社区的特殊性 | 第45-48页 |
3.2 黄连社区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沿革 | 第48-54页 |
3.2.1 保留着的传统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 | 第48-50页 |
3.2.2 曾经消失的公共生活与衰败的公共空间 | 第50-51页 |
3.2.3 现在的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 | 第51-54页 |
3.3 黄连社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利用与需求调查分析 | 第54-57页 |
3.3.1 认知与利用方面 | 第54-55页 |
3.3.2 需求方面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黄连社区公共空间重构的调查研究 | 第58-89页 |
4.1 宗族信仰型公共空间 | 第59-62页 |
4.1.1 宗祠 | 第59-60页 |
4.1.2 庙宇 | 第60-62页 |
4.2 生产型公共空间 | 第62-63页 |
4.3 文化休闲型公共空间 | 第63-88页 |
4.3.1 澳心何氏先祠 | 第64-73页 |
4.3.2 雪圃学校 | 第73-80页 |
4.3.3 石龟祠公园 | 第80-84页 |
4.3.4 黄连中心广场 | 第84-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黄连社区公共空间重构机理分析 | 第89-102页 |
5.1 重构主体 | 第89-90页 |
5.1.1 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部门 | 第89页 |
5.1.2 社区居民 | 第89-90页 |
5.1.3 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 | 第90页 |
5.2 重构机制 | 第90-95页 |
5.2.1 居委会和政府自上而下的统筹 | 第91-92页 |
5.2.2 居民自下而上的需求 | 第92-94页 |
5.2.3 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上下联动的协助 | 第94-95页 |
5.3 重构内容 | 第95-101页 |
5.3.1 公共空间布局的优化 | 第95-97页 |
5.3.2 物质空间的改善 | 第97页 |
5.3.3 空间功能的适应性重组 | 第97-98页 |
5.3.4 乡土性的传承 | 第98-99页 |
5.3.5 社会关系的修复 | 第99-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思考 | 第102-112页 |
6.1 黄连社区公共空间重构经验借鉴 | 第102-105页 |
6.1.1 黄连社区公共空间重构的优点 | 第102-104页 |
6.1.2 黄连社区公共空间重构的不足 | 第104-105页 |
6.2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借鉴黄连社区经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105-108页 |
6.2.1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借鉴黄连社区经验的必要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6.2.2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借鉴黄连社区经验的可行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6.3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建议 | 第108-111页 |
6.3.1 明确居民的核心主体地位,扩大公众参与 | 第108-109页 |
6.3.2 引入“社区规划师”,完善重构机制 | 第109-110页 |
6.3.3 挖掘乡土性,探寻自身重构特点 | 第110页 |
6.3.4 提高人居环境吸引力,留住本地人口 | 第110页 |
6.3.5 关注乡村社会关系,提升社区资本 | 第110-111页 |
6.3.6 构建有效的重构资金保障体系 | 第11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1、论文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2、不足与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附录 | 第119-124页 |
附录1 黄连社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利用与需求调查问卷 | 第119-121页 |
附录2 澳心何氏先祠的调查问卷 | 第121-123页 |
附录3 雪圃学校的调查问卷 | 第123-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附件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