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农业土壤中氮素转化关键微生物群落及功能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写词表第18-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1页
    1.1 氮元素和氮循环的失衡第21-22页
    1.2 氮循环的关键微生物及功能基因第22-24页
    1.3 土壤中古菌的潜在作用第24-25页
    1.4 农田土壤中固氮及硝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第25-28页
        1.4.1 氮素第26页
        1.4.2 土壤种类和质地第26-27页
        1.4.3 pH值第27页
        1.4.4 根际效应(植物类型)第27-28页
        1.4.5 氧气浓度第28页
    1.5 研究思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28-31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31-37页
    2.1 材料第31-32页
        2.1.1 供试土壤和水稻品种第31页
        2.1.2 实验装备与仪器第31页
        2.1.3 实验试剂与试剂盒第31-32页
    2.2 方法第32-35页
        2.2.1 实验布置第32页
        2.2.2 ~(15)N同位素稀释方法第32页
        2.2.3 土壤铵离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的测定第32页
        2.2.4 氧气浓度的测定第32页
        2.2.5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第32页
        2.2.6 氨氧化潜力和亚硝酸盐氧化潜力的测定第32-33页
        2.2.7 扫描电镜第33页
        2.2.8 平板计数第33页
        2.2.9 土壤DNA样品的提取第33页
        2.2.10 土壤RNA样品的提取和纯化第33页
        2.2.11 RT-PCR第33页
        2.2.12 PCR-T-RFLP第33-34页
        2.2.13 建立克隆文库和测序第34页
        2.2.14 绝对定量PCR第34页
        2.2.15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第34页
        2.2.16 统计分析第34-35页
    附表第35-37页
第三章 固氮菌Pseudomonas stutzeri A1501接种对玉米生物固氮的贡献第37-43页
    3.1 前言第37页
    3.2 方法第37-38页
        3.2.1 玉米盆栽实验及~(15)N同位素稀释法的应用第37-38页
        3.2.2 土壤和根系的取样第38页
        3.2.3 接种固氮菌后玉米生物固氮量的计算第38页
        3.2.4 固氮菌在玉米根际的定殖效率及电镜观察第38页
    3.3 结果第38-42页
        3.3.1 接种固氮菌和水分管理对玉米生长量的影响第38-39页
        3.3.2 接种固氮菌对玉米生物固氮量的影响第39页
        3.3.3 固氮菌在玉米根际的定殖效率第39-42页
    3.4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接种固氮菌Pseudomonas stutzeri A1501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及活性的影响第43-59页
    4.1 前言第43页
    4.2 方法第43-45页
        4.2.1 盆栽实验和取样第43-44页
        4.2.2 DNA和RNA提取第44页
        4.2.3 qPCR和RT-qPCR第44页
        4.2.4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及分析第44页
        4.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第44-45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45-58页
        4.3.1 接种固氮菌和水分管理对玉米生长量的影响第45页
        4.3.2 固氮菌、氨氧化细菌(AOB)和古菌(AOA)的种群数量第45-51页
        4.3.3 固氮菌、氨氧化细菌(AOB)和古菌(AOA)的转录活性第51-53页
        4.3.4 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第53-58页
    4.4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硝化过程及其相关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活性的变化第59-69页
    5.1 前言第59页
    5.2 方法第59-60页
        5.2.1 培养条件和取样第59-60页
        5.2.2 分子实验第60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60-68页
        5.3.1 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硝化速率第60页
        5.3.2 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硝化反应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第60-62页
        5.3.3 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硝化反应微生物种群数量和转录活性变化第62-67页
        5.3.4 不同氧气浓度下的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数量和活性第67-68页
    5.4 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结论第69-70页
    6.2 研究展望第70-71页
第七章 其他工作第71-94页
    7.1 前言第71-74页
    7.2 方法第74-76页
        7.2.1 培养条件和取样第74-75页
        7.2.2 N_2O气体测定第75页
        7.2.3 核酸提取第75页
        7.2.4 引物测试第75页
        7.2.5 qPCR和RT-qPCR第75页
        7.2.6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75-76页
        7.2.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第76页
    7.3 初步结果第76-77页
    附图表第77-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3页
个人简历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下低维材料的结构与超导电性的研究
下一篇:抗感池转录组比较鉴定野生大豆抗棉铃虫相关的micro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