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第12-13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选题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3.1 价值累加理论 | 第18-19页 |
1.3.2 社会感染理论 | 第19页 |
1.3.3 信息传播理论 | 第19-20页 |
1.3.4 自力救济理论 | 第20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20-21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1.5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总体情况和研究价值 | 第22-28页 |
2.1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 | 第22-24页 |
2.1.1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2.1.2 国外应急管理主要研究成果及处置方式概述 | 第23-24页 |
2.1.3 我国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常见做法 | 第24页 |
2.2 我国基层政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问题 | 第24-26页 |
2.2.1 导致群体突发事件的社会风险预判机制缺失 | 第24-25页 |
2.2.2 群体事件相关的舆情处置不当 | 第25页 |
2.2.3 群体事件处置机制不完善公正性受质疑 | 第25-26页 |
2.3 剑南春酒厂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的典型性 | 第26-28页 |
2.3.1 什邡钼铜事件对剑南春事件的预判作用 | 第26-27页 |
2.3.2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疏导 | 第27页 |
2.3.3 保证调解过程公正性取得调解结果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剑南春事件的案例描述 | 第28-34页 |
3.1 剑南春酒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3.1.1 剑南春酒厂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1.2 剑南春酒厂群体事件发生经过 | 第28-29页 |
3.1.3 剑南春酒厂群体事件处置过程 | 第29-30页 |
3.2 剑南春酒厂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具体做法 | 第30-32页 |
3.2.1 长期对社会风险点进行预判 | 第30-31页 |
3.2.2 设立跨部门专业机构应对民众舆情 | 第31-32页 |
3.2.3 调停小组对劳资双方进行调解 | 第32页 |
3.3 剑南春酒厂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取得的效果 | 第32-34页 |
3.3.1 及时预判获得处置主动权 | 第32-33页 |
3.3.2 有效疏导舆论树立政府公正形象 | 第33页 |
3.3.3 调解过程公开公正切实维护当事者利益不留后患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剑南春事件应急处置风险预判分析 | 第34-39页 |
4.1 绵竹市政府主动进行社会风险预判的重要作用 | 第34-35页 |
4.1.1 风险预判掌握基层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 | 第34页 |
4.1.2 风险预判为应急事件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 第34-35页 |
4.1.3 风险预判避免矛盾激化朝恶性事件发展 | 第35页 |
4.2 绵竹市政府主动进行社会风险预判的关键性分析 | 第35-37页 |
4.2.1 有利于政府及时了解辖区内社会风险状况 | 第35-36页 |
4.2.2 有利于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事件处置主动权 | 第36页 |
4.2.3 有利于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 第36-37页 |
4.3 绵竹市政府主动进行社会风险预判的主要经验 | 第37-39页 |
4.3.1 设立专业机构长期开展相关调研监测风险点位 | 第37页 |
4.3.2 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专题汇报了解社会风险情况 | 第37-38页 |
4.3.3 市委调解小组及时介入劳资双方谈判确保公正性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剑南春事件及时有效的舆论处置分析 | 第39-44页 |
5.1 剑南春事件舆论处置的重要作用 | 第39-41页 |
5.1.1 表明政府态度稳定事件局面 | 第39页 |
5.1.2 消除谣言滋生土壤避免事态恶化 | 第39-40页 |
5.1.3 为事件调停打下舆论基础 | 第40-41页 |
5.2 剑南春事件舆论处置的关键性分析 | 第41-42页 |
5.2.1 有利于取得舆论制导权 | 第41页 |
5.2.2 有利于稳定事件发展局面 | 第41页 |
5.2.3 有利于事件调解的达成 | 第41-42页 |
5.3 剑南春事件舆论处置的主要经验 | 第42-44页 |
5.3.1 主动公开事件处置相关信息取得舆论制高点 | 第42页 |
5.3.2 及时回应相关质疑树立政府公正形象 | 第42页 |
5.3.3 以舆论为先导制定相关调解计划 | 第42-44页 |
第六章 剑南春事件公开公正的调解模式分析 | 第44-49页 |
6.1 剑南春事件公开公正调解模式的重要作用 | 第44-45页 |
6.1.1 政府保持中立确保调解顺利进行 | 第44页 |
6.1.2 第三方审计机构介入保证公正性、专业性 | 第44-45页 |
6.1.3 调解工作组引导劳资双方对话达成调解协议 | 第45页 |
6.2 剑南春事件公开公正调解模式的关键性分析 | 第45-47页 |
6.2.1 有利于谈判双方保持平衡的心态 | 第45-46页 |
6.2.2 有利于消除谈判双方信息不对称格局 | 第46页 |
6.2.3 有利于树立政府公正形象促成事件圆满解决 | 第46-47页 |
6.3 剑南春事件公开公正调解模式的主要经验 | 第47-49页 |
6.3.1 政府持中立立场调解矛盾纠纷 | 第47页 |
6.3.2 关键信息获取依赖第三方专业机构 | 第47页 |
6.3.3 平等对话消除双方隔阂化解矛盾 | 第47-49页 |
第七章 剑南春事件事件案例的启示 | 第49-55页 |
7.1 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组织应进行社会风险预判 | 第49-50页 |
7.1.1 基层政府应设机构长期开展社会风险预判工作 | 第49页 |
7.1.2 基层政府对辖区的社会风险状况应有准确了解 | 第49-50页 |
7.1.3 基层政府应在调解过程中应全力避免激化矛盾 | 第50页 |
7.2 应急处置过程应及时妥当的回应社会舆论 | 第50-52页 |
7.2.1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及时主动公布事件相关信息 | 第50-51页 |
7.2.2 内设专业机构应密切关注网络相关舆论并及时回应 | 第51-52页 |
7.2.3 加强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协助制定调解计划 | 第52页 |
7.3 确保调解过程公正、专业、高效 | 第52-55页 |
7.3.1 政府应始终保持中立立场进行调解 | 第52-53页 |
7.3.2 专业领域可向第三方专业机构购买服务 | 第53页 |
7.3.3 确保调解结果不留后患 | 第53-5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8.1 结论 | 第55页 |
8.2 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