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水中抗生素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生物法 | 第13-14页 |
1.2.2 物理法 | 第14页 |
1.2.3 化学法 | 第14页 |
1.3 光催化研究现状及应用领域 | 第14-16页 |
1.3.1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 | 第15页 |
1.3.2 光催化还原CO_2 | 第15-16页 |
1.3.3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 第16页 |
1.4 石墨型氮化碳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4.1 石墨型氮化碳的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4.2 石墨型氮化碳的结构与制备 | 第17-19页 |
1.4.2.1 电化学沉积法 | 第18页 |
1.4.2.2 气相沉积法 | 第18页 |
1.4.2.3 固相反应法 | 第18页 |
1.4.2.4 高压热解法 | 第18页 |
1.4.2.5 热解有机物 | 第18-19页 |
1.4.3 石墨型氮化碳的修饰与改性及其应用 | 第19-22页 |
1.4.3.1 掺杂改性 | 第19-20页 |
1.4.3.2 形貌调控 | 第20-21页 |
1.4.3.3 半导体复合 | 第21-22页 |
1.5 纳米粉体催化剂的负载方法简介 | 第22页 |
1.6 离心纺丝技术简介 | 第22-24页 |
1.6.1 离心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1.6.2 离心纺丝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1.7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7.1 课题的提出背景 | 第24-25页 |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g-C_3N_4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与耦合制氢的研究 | 第27-52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7-29页 |
2.2.1.1 实验原料及其来源 | 第27-29页 |
2.2.1.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2 Pt/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2.1 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2.2 Pt/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页 |
2.2.3 Pt/g-C_3N_4催化剂的表征 | 第30-31页 |
2.2.3.1 TEM测试 | 第30页 |
2.2.3.2 紫外漫反射(DRS)测试 | 第30页 |
2.2.3.3 荧光光谱(PL)测试 | 第30页 |
2.2.3.4 光电流测试 | 第30页 |
2.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第30页 |
2.2.3.6 XRD测试 | 第30页 |
2.2.3.7 热稳定性测试(TG) | 第30页 |
2.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第30-31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2.2.4.1 制定气相色谱标准曲线 | 第31页 |
2.2.4.2 光催化制氢性能测试 | 第31页 |
2.2.4.3 光催化降解抗生素的测试 | 第31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51页 |
2.3.1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31-36页 |
2.3.1.1 TEM的分析 | 第32页 |
2.3.1.2 紫外漫反射(DRS)的分析 | 第32-33页 |
2.3.1.3 荧光光谱(PL)的分析 | 第33页 |
2.3.1.4 光电流的分析 | 第33-35页 |
2.3.1.6 XRD的分析 | 第35页 |
2.3.1.7 热稳定性的分析 | 第35-36页 |
2.3.1.7 XPS的分析 | 第36页 |
2.3.2 催化剂的性能测试 | 第36-51页 |
2.3.2.1 选取最佳比例的催化剂 | 第36-37页 |
2.3.2.2 选取合适的底物 | 第37-41页 |
2.3.2.3 同时降解水体中的罗红霉素并产氢的影响因素的探索 | 第41-44页 |
2.3.2.4 同时降解水体中的罗红霉素并产氢的机理 | 第44-51页 |
2.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g-C_3N_4/PEG-PAN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与耦合制氢的研究 | 第52-65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52-53页 |
3.2.1.1 实验原料及其来源 | 第52页 |
3.2.1.2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3.2.2 g-C_3N_4/PEG-PAN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53页 |
3.2.2.1 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 | 第53页 |
3.2.2.2 g-C_3N_4/PEG-PAN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53页 |
3.2.2.3 Pt/ g-C_3N_4/PEG-PAN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53页 |
3.2.3 g-C_3N_4/PEG-PAN催化材料的表征 | 第53-54页 |
3.2.3.1 SEM测试 | 第53-54页 |
3.2.3.2 TEM测试 | 第54页 |
3.2.3.3 二维XRD测试 | 第54页 |
3.2.3.4 荧光光谱(PL)测试 | 第54页 |
3.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第54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3.2.4.1 制定气相色谱标准曲线 | 第54页 |
3.2.4.2 光催化制氢性能测试 | 第5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3.3.1 催化材料的表征分析 | 第54-60页 |
3.3.1.1 SEM的分析 | 第55-56页 |
3.3.1.2 TEM的分析 | 第56-57页 |
3.3.1.3 二维XRD的分析 | 第57-59页 |
3.3.1.4 荧光光谱(PL)的分析 | 第59-60页 |
3.2.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分析 | 第60页 |
3.3.2 催化材料的性能测试 | 第60-64页 |
3.3.2.1 PEG类型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2.2 PEG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2.3 与粉末的比较 | 第62页 |
3.3.2.4 循环稳定性 | 第62-63页 |
3.3.2.5 利用抗生素产氢 | 第63-64页 |
3.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附录 | 第77-8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