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其他科学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

广东地区科技园研发中心光伏一体化的构造体系研究及初步评价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1 能源危机第15页
        1.1.2 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现状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2.1 倡导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在建筑上的研究和使用第16页
        1.2.2 整理和完善光伏一体化的构造方法第16-17页
        1.2.3 分析光伏一体化使用的评价第17页
    1.3 研究对象-研发中心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2页
        1.5.1 科技园及研发中心的定义第19页
        1.5.2 光伏一体化的定义第19-21页
        1.5.3 光伏一体化构造的定义第21-22页
        1.5.4 科技园研发中心光伏一体化评价的定义第22页
    1.6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第22-24页
        1.6.1 论文框架第22-23页
        1.6.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科技园研发中心光伏一体化构造概况第24-31页
    2.1 科技园及研发中心的发展状况第24-25页
        2.1.1 科技园的发展历程第24-25页
        2.1.2 科技园研发中心在科技园发展过程中的演变第25页
    2.2 国内外光伏一体化的发展状况第25-26页
    2.3 光伏一体化的系统分类及主要组成第26-28页
        2.3.1 光伏一体化发电系统的分类第26-27页
        2.3.2 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第27-28页
    2.4 影响光伏一体化构造的主要因素第28-29页
        2.4.1 经纬度与光伏组件的倾斜角度第28页
        2.4.2 区域环境与气候的不稳定因素第28-29页
        2.4.3 受光面积与温度第29页
        2.4.4 建筑美学第29页
        2.4.5 建筑的地域性第29页
    2.5 研发中心光伏一体化构造的原则第29-30页
        2.5.1 安全原则第29-30页
        2.5.2 适用原则第30页
        2.5.3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30页
        2.5.4 经济性原则第30页
        2.5.5 美观性原则第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研发中心光伏一体化构造的方式第31-61页
    3.1 研发中心光伏一体化的构造部位与安装要点第31-32页
    3.2 研发中心光伏一体化的构造特点(以广东为例)第32-33页
    3.3 BIPV在屋面上的构造要点与方法第33-45页
        3.3.1 BIPV在平屋面上的构造要点与方法第33-42页
        3.3.2 BIPV在坡屋面上的构造要点与方法第42-45页
    3.4 BIPV在立面上的构造要点与方法第45-54页
        3.4.1 BIPV在立面幕墙上的构造要点与方法第45-51页
        3.4.2 BIPV在立面墙体上的构造要点与方法第51-54页
    3.5 BIPV在雨蓬、遮阳板、建筑阳台等构件上的构造要点与方法第54-60页
        3.5.1 BIPV在雨蓬上的构造要点与方法第54-57页
        3.5.2 BIPV在遮阳构件上的构造优势与方法第57-58页
        3.5.3 BIPV在阳台上的构造要点与方法第58-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研发中心光伏一体化的初步评价第61-73页
    4.1 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概况第61-63页
        4.1.1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第61页
        4.1.2 国内相关评价体系第61-63页
    4.2 光伏一体化建筑评价的作用第63页
    4.3 光伏一体化建筑评价的范围第63-64页
    4.4 光伏一体化建筑评价的原则第64页
    4.5 光伏一体化建筑评价的方法第64-66页
        4.5.1 生命周期分析法的定义及特点第65页
        4.5.2 生命周期分析法的步骤第65-66页
    4.6 光伏一体化建筑评价的阶段第66-67页
    4.7 光伏一体化建筑评价的成本指标第67-69页
        4.7.1 生产成本第68页
        4.7.2 运营成本第68-69页
        4.7.3 回收成本第69页
    4.8 光伏一体化建筑评价的效益指标第69-72页
        4.8.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第69-70页
        4.8.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第70页
        4.8.3 环境效益评价指标第70-72页
    4.9 评价结论第72-73页
第五章 案例研究论证第73-79页
    5.1 深圳拓日光伏工业园研发中心简介第73页
    5.2 研发中心光伏组件的构造类型第73-74页
    5.3 光伏构件倾斜角对一体化的影响第74页
    5.4 研发中心光伏组件的防雷设计第74-75页
    5.5 研发中心光伏组件的并网逆变系统第75页
    5.6 研发中心光伏组件的发电分析第75-76页
        5.6.1 光伏系统的效率分析第75页
        5.6.2 光伏系统的发电量分析第75-76页
    5.7 研发中心光伏构件的成本与效益评价第76-78页
    5.8 案例研究结论第78页
    5.9 结论局限第78-79页
第六章 实地调研第79-88页
    6.1 广州加速器项目简介第79-82页
    6.2 研发中心光伏组件的安装第82-84页
    6.3 研发中心光伏组件的汇流线路与防雷设置学习调研第84-85页
        6.3.1 研发中心屋面光伏组件的汇流线路第84页
        6.3.2 研发中心屋面光伏组件的防雷设置第84-85页
    6.4 研发中心光伏组件的发电量第85-86页
    6.5 研发中心光伏一体化效益分析第86页
    6.6 研发中心光伏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第86-87页
    6.7 本次调研收获与不足第87-8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8-90页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88页
    7.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88-90页
        7.2.1 本研究的不足第88-89页
        7.2.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附录第95-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9-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附件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圳园岭新村外部环境适老化改造研究
下一篇:空间隔板焊接X型圆钢管相贯节点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