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研究
目录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相关工作 | 第10-11页 |
1.3 本文贡献 | 第11-12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第13-19页 |
2.1 线性映射 | 第13-14页 |
2.2 双线性对难解问题 | 第14-15页 |
2.3 形式化定义 | 第15-19页 |
2.3.1 基本符号说明 | 第15页 |
2.3.2 用户长期密钥 | 第15页 |
2.3.3 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定义 | 第15-16页 |
2.3.4 会话标识 | 第16页 |
2.3.5 用户状态 | 第16-19页 |
第三章 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安全模型 | 第19-23页 |
3.1 敌手模型 | 第19-20页 |
3.2 安全性定义 | 第20-23页 |
第四章 高效的动态群密钥协商协议设计 | 第23-33页 |
4.1 设计思路 | 第23-24页 |
4.2 群成员结构 | 第24-26页 |
4.3 协议描述 | 第26-33页 |
第五章 协议分析 | 第33-43页 |
5.1 正确性 | 第33-34页 |
5.2 安全性 | 第34-41页 |
5.2.1 AKE安全性 | 第34-40页 |
5.2.2 可认证性 | 第40-41页 |
5.2.3 抗重放攻击 | 第41页 |
5.3 效率分析 | 第41-4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6.1 总结 | 第43页 |
6.2 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