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2-14页 |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4-19页 |
1.2.1 层状结构正极材料 | 第15-16页 |
1.2.2 尖晶石型正极材料 | 第16-18页 |
1.2.3 橄榄石型正极材料 | 第18-19页 |
1.3 富锂层状固溶体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3.1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简介 | 第19-20页 |
1.3.2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及充放电机制 | 第20-22页 |
1.3.3 富锂锰基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第22-24页 |
1.3.4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 | 第24-25页 |
1.4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方法 | 第27-32页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介绍 | 第27-28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7-2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2 材料表征 | 第28-30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8-29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29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29页 |
2.2.4 四探针法测电导率 | 第29-30页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0页 |
2.3 扣式半电池制作 | 第30-31页 |
2.3.1 电极片的制作 | 第30页 |
2.3.2 扣式电池的组装 | 第30-31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2.4.1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1页 |
2.4.2 交流阻抗分析(EIS)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富锂层状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掺杂改性研究 | 第32-6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制备 | 第32-34页 |
3.2.1 Li_(1.2)Ni_(0.2-x/2)Mn_(0.6-x/2)Cr_xO_2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2 Li_(1.2)Ni_(0.2-x/2)Mn_(0.6-x/2)CoxO_2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33页 |
3.2.3 Li_(1.2)Ni_(0.2)Mn_(0.6)-xTixO_2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33-34页 |
3.3 Cr掺杂Li_(1.2)Ni_(0.2)Mn_(0.6)O_2的性能研究 | 第34-47页 |
3.3.1 材料的XRD分析 | 第34-35页 |
3.3.2 材料的颗粒形貌分析 | 第35-37页 |
3.3.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37-46页 |
3.3.4 锂离子扩散系数 | 第46-47页 |
3.4 Co掺杂Li_(1.2)Ni_(0.2)Mn_(0.6)O_2的性能研究 | 第47-52页 |
3.4.1 材料的XRD分析 | 第47-48页 |
3.4.2 材料的SEM分析 | 第48-49页 |
3.4.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9-52页 |
3.5 Ti掺杂Li_(1.2)Ni_(0.2)Mn_(0.6)O_2的性能研究 | 第52-57页 |
3.5.1 材料的XRD分析 | 第52-53页 |
3.5.2 材料的SEM分析 | 第53-54页 |
3.5.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四章 富锂层状材料Li_(1.2)Ni_(0.16)Mn_(0.56)Cr_(0.08)O_2包覆改性研究 | 第60-74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材料的制备 | 第60-61页 |
4.3 LiAlO_2包覆Li_(1.2)Ni_(0.16)Mn_(0.56)Cr_(0.08)O_2的性能研究 | 第61-72页 |
4.3.1 XRD分析 | 第61-62页 |
4.3.2 SEM分析 | 第62-64页 |
4.3.3 TEM分析 | 第64-65页 |
4.3.4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5-72页 |
4.3.5 锂离子扩散系数计算 | 第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