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4油田CK3井区东河砂岩储层测井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依据和来源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测井解释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TZ4油田研究开发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流程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技术手段 | 第14-15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5-16页 |
1.6 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 第16-18页 |
第2章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31页 |
2.1 工区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9-20页 |
2.3 地层简况 | 第20页 |
2.4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0-31页 |
2.4.1 东河砂岩层序界面识别 | 第21-24页 |
2.4.2 东河砂岩层序划分 | 第24-27页 |
2.4.3 东河砂岩含砾岩段小层多井对比 | 第27页 |
2.4.4 含砾岩段小层分布特征 | 第27-31页 |
第3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分析 | 第31-43页 |
3.1 沉积相标志 | 第31-33页 |
3.1.1 岩石颜色 | 第31页 |
3.1.2 岩石矿物组分 | 第31-32页 |
3.1.3 岩心相标志 | 第32页 |
3.1.4 砂岩粒度特征 | 第32-33页 |
3.2 沉积微相类型及测井识别标志 | 第33-39页 |
3.2.1 临滨亚相 | 第33-36页 |
3.2.2 前滨亚相 | 第36-39页 |
3.3 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特征 | 第39-43页 |
3.3.1 单井沉积相划分 | 第39-40页 |
3.3.2 沉积微相横向展布特征 | 第40页 |
3.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0-43页 |
第4章 四性关系研究 | 第43-50页 |
4.1 岩性特征 | 第43页 |
4.2 物性特征 | 第43-46页 |
4.3 电性特征 | 第46页 |
4.4 含油气性特征 | 第46页 |
4.5“四性关系”研究 | 第46-50页 |
4.5.1 岩性与物性关系 | 第46-47页 |
4.5.2 岩性与含油性关系 | 第47-48页 |
4.5.3 含油性与物性关系 | 第48页 |
4.5.4 电性与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关系 | 第48-50页 |
第5章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 | 第50-60页 |
5.1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50-52页 |
5.1.1 岩心归位 | 第50-51页 |
5.1.2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 | 第51-52页 |
5.2 泥质含量计算 | 第52-54页 |
5.3 孔隙度计算 | 第54页 |
5.4 渗透率计算 | 第54-56页 |
5.5 含油饱和度计算 | 第56页 |
5.6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效果评价 | 第56-60页 |
第6章 夹层特征及分布预测 | 第60-69页 |
6.1 夹层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 | 第60-64页 |
6.1.1 钙质夹层 | 第60页 |
6.1.2 泥质夹层 | 第60-61页 |
6.1.3 物性夹层 | 第61-62页 |
6.1.4 单井夹层测井识别 | 第62-64页 |
6.2 夹层空间分布特征 | 第64-69页 |
6.2.1 单井夹层发育规律 | 第64-65页 |
6.2.2 井间夹层对比剖面分析 | 第65页 |
6.2.3 夹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65-69页 |
第7章 储层综合评价 | 第69-80页 |
7.1 有效厚度划分标准 | 第69-72页 |
7.1.1 岩性、含油性标准 | 第69页 |
7.1.2 物性下限标准 | 第69-72页 |
7.2 储层分类 | 第72-77页 |
7.2.1 储层分类参数的选取 | 第72-73页 |
7.2.2 储层分类标准 | 第73-75页 |
7.2.3 各类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75-77页 |
7.3 储层分布特征 | 第77-80页 |
7.3.1 储层垂向分布特征 | 第77页 |
7.3.2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