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13-16页 |
1.2.1 钙钛矿材料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2 钙钛矿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1.2.3 钙钛矿电池的原理 | 第15-16页 |
1.3 在钙钛矿电池中的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1.3.1 太阳光谱辐射(大气质量数AM) | 第16页 |
1.3.2 开路电压(V_(oc)) | 第16-17页 |
1.3.3 短路电流密度(J_(sc)) | 第17页 |
1.3.4 填充因子(FF) | 第17页 |
1.3.5 光电转换效率(η) | 第17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7-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5页 |
第2章 基于低温溶液法制备的CuInS_2/CH_3NH_3PbI_3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25-39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CuInS_2/CH_3NH_3PbI_3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26-28页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6页 |
2.2.2 在ITO基底上合成CuInS_2纳米晶薄膜 | 第26-27页 |
2.2.3 CH_3NH_3I和CH_3NH_3PbI_3的合成 | 第27页 |
2.2.4 太阳能电池的组装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2.3.1 SEM分析 | 第28-29页 |
2.3.2 AFM分析 | 第29-30页 |
2.3.3 CuInS_2薄膜的XRD分析 | 第30-31页 |
2.3.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紫外可见吸收谱分析 | 第31-32页 |
2.3.5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J-V曲线分析 | 第32-34页 |
2.4 总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第3章 不同空穴传输材料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第39-53页 |
3.1 引言 | 第39-41页 |
3.1.1 发展现状 | 第39-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3.2.2 实验器材 | 第41页 |
3.2.3 CuInS_2空穴传输层的制备 | 第41页 |
3.2.4 PH1000空穴传输层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5 CH_3NH_3PbI_3钙钛矿材料的制备 | 第42页 |
3.2.6 太阳能电池的组装 | 第42页 |
3.2.7 实验表征所用到的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3.3.1 两种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相对应的能级 | 第43-44页 |
3.3.2 SEM表征 | 第44-45页 |
3.3.3 UV-Vis吸收谱线 | 第45-46页 |
3.3.4 PL荧光光谱分析 | 第46-47页 |
3.3.5 钙钛矿电池的J-V曲线 | 第47-48页 |
3.4 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第4章 PCBM/ZnO电子传输层对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3-65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54-56页 |
4.2.1 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 | 第54页 |
4.2.2 CuInS_2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 第54页 |
4.2.3 CH_3NH_3PbI_3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 第54-55页 |
4.2.4 PCBM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 第55页 |
4.2.5 钙钛矿电池的组装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4.3.1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与相对应的能级 | 第56-57页 |
4.3.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SEM分析 | 第57-59页 |
4.3.3 紫外可见吸收谱分析 | 第59-60页 |
4.3.4 荧光光谱分析 | 第60页 |
4.3.5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J-V曲线 | 第60-61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5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65页 |
5.2 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