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道教论文--对道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隋唐道教自然观与传统医学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5页
 一、隋唐道教自然观与传统医学理论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 道教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及内容第10页
  (二) 传统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第10-11页
  (三)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研究现状介绍第12-14页
 三、本文主要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二章 隋唐前道教自然观与传统医学理论融通关系第15-28页
 一、隋唐前道教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第15-20页
  (一) 两汉—道教自然观的始创阶段第15-17页
  (二) 魏晋南北朝—道教自然观的改造和体系化阶段第17-20页
 二、隋唐前传统医学理论的历史发展第20-24页
  (一) 战国至东汉—中医理论基本确立阶段第20-22页
  (二) 魏晋南北朝—中医理论发展时期第22-24页
 三、隋唐前道教自然观与传统医学理论融通关系第24-28页
  (一) 思想渊源第24-26页
  (二) 历史互动第26-28页
第三章 隋唐时期道教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第28-40页
 一、隋唐道教自然观发展的的历史背景第28-29页
  (一) 隋唐道教自然观发展政治、社会因素第28页
  (二) 隋唐道教自然观发展的内在原因第28-29页
  (三) 隋唐道教自然观发展的主要特点第29页
 二、隋唐道教自然观本体的发展第29-33页
  (一) 神学本体第29-30页
  (二) 重玄之道第30-31页
  (三) 道性论第31-33页
 三、隋唐道教自然观宇宙生成论的发展第33-34页
  (一) “道”的宇宙生成规律第33页
  (二) “形—气—神—虚—道”宇宙演化模式第33页
  (三) “气”在宇宙生成演化中的作用第33-34页
 四、隋唐道教自然观天人关系论的发展第34-36页
  (一) 天人感应第34-35页
  (二) 天人相合第35-36页
  (三) 人定胜天第36页
 五、隋唐道教自然观修道观的发展第36-40页
  (一) 外丹第37页
  (二) 心性第37-40页
第四章 隋唐时期传统医学理论的发展第40-46页
 一、隋唐时期传统医学发展的原因与特点第40-41页
  (一) 隋唐时期传统医学理论发展的主要原因第40页
  (二) 隋唐时期传统医学理论发展的三个特点第40-41页
 二、《黄帝内经》的注疏整理第41-43页
  (一) 编次分类第41页
  (二) 注释阐发第41-43页
 三、病因、临症学说的发展隋唐道教自然观天人关系论的发展第43-44页
  (一) 《诸病源候论》对病因、症候学的发展第43页
  (二) 《外台秘要》对病因、症候学说的贡献第43-44页
 四、诊疗理论的发展第44-46页
  (一) 辩证施治的发展第44页
  (二) 饮食疗法的创获第44-46页
第五章 隋唐时期道教自然观与传统医学学理之融通关系第46-61页
 一、“阴阳五行”学说上的融通第46-49页
  (一) 隋唐道教阴阳五行学说第47-48页
  (二)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系统化第48-49页
 二、“生命观”上的融通第49-53页
  (一) 中医理论对隋唐道教生命观的影响第49-51页
  (二) 隋唐道教对中医“脏象学说”的影响第51-53页
 三、“精气神”理论上的融通第53-57页
  (一) 隋唐道教“精气神”学说的发展第53-55页
  (二) 隋唐中医“精、气、神”理论的发展第55-57页
 四、“养生理论”上的融通关系第57-61页
  (一) 隋唐道教养生理论的发展第57-59页
  (二) 隋唐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第59-61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第66-67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帝内经》生命哲学研究--以《素问》为中心
下一篇:宗喀巴止观哲学思想研究--兼与智顗《摩诃止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