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3 评述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农业科技成果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2 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 | 第16页 |
2.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1 科技创新扩散理论 | 第17页 |
2.2.2 市场需求拉伸理论 | 第17-18页 |
2.2.3 政府驱动理论 | 第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29页 |
3.1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情况 | 第19-22页 |
3.1.1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情况 | 第19-20页 |
3.1.2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 第20页 |
3.1.3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交易情况 | 第20-21页 |
3.1.4 黑龙江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主要对策 | 第21-22页 |
3.2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3.2.1 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不完善、供给需求失衡错位 | 第22-23页 |
3.2.2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难度较大、成本偏高 | 第23-24页 |
3.2.3 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合作机制不通畅 | 第24页 |
3.2.4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技成果推广资金不足 | 第24-25页 |
3.2.5 农户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农技成果意识不强 | 第25-26页 |
3.2.6 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不高 | 第26页 |
3.2.7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效果不佳 | 第26-27页 |
3.3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成因分析 | 第27-28页 |
3.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 | 第27页 |
3.3.2 政府在农技成果转化监督、服务职能不到位 | 第27页 |
3.3.3 农业科技研究和应用目的存在差异 | 第27-28页 |
3.3.4 农村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有限 | 第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29-36页 |
4.1 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第29-32页 |
4.1.1 美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第29-30页 |
4.1.2 法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第30-31页 |
4.1.3 日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第31-32页 |
4.1.4 以色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 | 第32页 |
4.2 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第32-33页 |
4.2.1 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第32-33页 |
4.2.2 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第33页 |
4.3 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 第33-35页 |
4.3.1 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 第34页 |
4.3.2 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 第34页 |
4.3.3 涉农企业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 | 第34-35页 |
4.3.4 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素质 | 第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促进黑龙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 第36-42页 |
5.1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 | 第36-37页 |
5.1.1 改革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 | 第36页 |
5.1.2 强化对应用型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培育 | 第36页 |
5.1.3 发挥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 | 第36-37页 |
5.2 降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成本 | 第37-38页 |
5.2.1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 | 第37页 |
5.2.2 加强对区域试验环节的支持力度 | 第37页 |
5.2.3 完善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 | 第37页 |
5.2.4 增强推广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 第37-38页 |
5.3 鼓励农村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起到桥梁作用 | 第38页 |
5.3.1 发挥农村合作社在科技成果推广中的双向沟通作用 | 第38页 |
5.3.2 强化合作社科技教育建设,为农业科技推广创造良好氛围 | 第38页 |
5.4 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 第38-39页 |
5.4.1 在农技推广的早期吸引基金进入 | 第39页 |
5.4.2 积极鼓励商业性科技担保机构发展 | 第39页 |
5.4.3 设置各项金融措施实施效果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 第39页 |
5.5 增强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农技的意识 | 第39-40页 |
5.5.1 提高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 | 第39页 |
5.5.2 加大对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补贴力度 | 第39-40页 |
5.5.3 发挥个别农户的引导作用 | 第40页 |
5.6 强化涉农企业在农技转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 第40页 |
5.6.1 加大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提升自身研发能力 | 第40页 |
5.6.2 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微观主体作用 | 第40页 |
5.6.3 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 第40页 |
5.7 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有效落实 | 第40-41页 |
5.7.1 积极引导高校落实成果转化政策 | 第40-41页 |
5.7.2 积极落实科研院所改革措施 | 第4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