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缓冲爆破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装药结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9-11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第二章 缓冲爆破原理分析及参数选取 | 第11-21页 |
2.1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 | 第11-12页 |
2.2 缓冲爆破原理 | 第12页 |
2.3 缓冲爆破产生的地震波 | 第12-13页 |
2.4 爆破地震效应 | 第13-14页 |
2.5 装药结构特点 | 第14-17页 |
2.5.1 连续装药特点 | 第14-15页 |
2.5.2 间隔装药特点 | 第15-17页 |
2.6 缓冲爆破参数选取 | 第17-20页 |
2.6.1 缓冲孔孔底和预裂面的水平距离 | 第18页 |
2.6.2 缓冲孔孔口和预裂面的水平距离 | 第18页 |
2.6.3 主爆区底盘抗线及缓冲孔与主爆孔排间距 | 第18-19页 |
2.6.4 缓冲孔孔距 | 第19页 |
2.6.5 主爆孔孔距、排距 | 第19页 |
2.6.6 超深和填塞长度 | 第19-2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不同装药结构爆破效果数值模拟 | 第21-32页 |
3.1 ANSYS/LS-DYNA软件简介 | 第21-22页 |
3.2 模型材料参数设置和求解步骤 | 第22-26页 |
3.2.1 模型材料参数设置 | 第22-24页 |
3.2.2 求解步骤 | 第24-25页 |
3.2.3 不同装药结构爆破的计算模型 | 第25-26页 |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3.3.1 应力云图分析 | 第26-28页 |
3.3.2 应力时程分析 | 第28-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缓冲爆破装药结构优化试验与分析 | 第32-57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2页 |
4.2 缓冲爆破装药结构优化试验方案 | 第32-35页 |
4.2.1 试验方案 | 第32-33页 |
4.2.2 爆破器材的选用 | 第33-34页 |
4.2.3 缓冲爆破孔网参数设计 | 第34-35页 |
4.3 缓冲爆破装药结构优化现场监测试验 | 第35-42页 |
4.3.1 试验目的 | 第35页 |
4.3.2 试验设备 | 第35-37页 |
4.3.3 监测方案 | 第37-39页 |
4.3.4 试验数据 | 第39-40页 |
4.3.5 振动测试结果 | 第40-42页 |
4.4 不同装药结构缓冲爆破振动分析 | 第42-46页 |
4.4.1 峰值振速趋势分析 | 第42-44页 |
4.4.2 降振率分析 | 第44-46页 |
4.5 不同装药结构缓冲爆破块度分析 | 第46-56页 |
4.5.1 Split-Desktop块度分析软件 | 第46-47页 |
4.5.2 连续装药缓冲爆破块度分布 | 第47-51页 |
4.5.3 顶部空气间隔装药缓冲爆破块度分布 | 第51页 |
4.5.4 中部空气间隔装药缓冲爆破块度分布 | 第51-52页 |
4.5.5 底部空气间隔装药缓冲爆破块度分布 | 第52-53页 |
4.5.6 块度分布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不同装药结构的缓冲爆破应用效果分析 | 第57-66页 |
5.1 直观效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5.2 缓冲爆破振动与块度综合分析 | 第59-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