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2-17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 临床诊断标准 | 第12页 |
1.3 临床分型标准 | 第12-13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1.6 围手术期处理与治疗方案 | 第14-17页 |
1.6.1 术前准备 | 第14-15页 |
1.6.2 手术方法 | 第15-16页 |
1.6.3 术后治疗及康复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第17-19页 |
2.1.1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及骨性愈合标准 | 第17页 |
2.1.2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 第17-19页 |
2.2 TAD值的测量方法 | 第19-20页 |
2.3 螺旋刀片在股骨头位置的描述 | 第20-21页 |
2.4 分组观察方法 | 第21页 |
3 统计方法 | 第21页 |
4 统计结果 | 第21-27页 |
4.1 患者一般资料 | 第22页 |
4.2 两组术后疗效比较 | 第22-26页 |
4.2.1 两组完全负重行走时间 | 第22页 |
4.2.2 两组骨性愈合时间 | 第22-23页 |
4.2.3 两组术后半年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 | 第23-24页 |
4.2.4 螺旋刀片位移分析 | 第24-25页 |
4.2.5 两组术后并发症 | 第25-26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5 讨论 | 第27-43页 |
5.1 祖国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 | 第27-32页 |
5.1.1 病因病机 | 第27页 |
5.1.2 辩证论治 | 第27-28页 |
5.1.3 骨伤内治法 | 第28-30页 |
5.1.4 骨伤外治法 | 第30页 |
5.1.5 骨伤科正骨手法 | 第30-31页 |
5.1.6 功能锻炼 | 第31-32页 |
5.2 现代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 | 第32-41页 |
5.2.1 股骨粗隆部的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 | 第32-34页 |
5.2.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因、损伤机制 | 第34页 |
5.2.3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 第34-39页 |
5.2.4 PFNA临床应用 | 第39-41页 |
5.3 螺旋刀片位置与术后疗效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5.3.1 螺旋刀片的安放位置分析 | 第41页 |
5.3.2 TAD在对PFNA术后疗效评价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缩略词表 | 第50-51页 |
附图 | 第51-53页 |
综述 | 第5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 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