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2-14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12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1.4 仪器设备 | 第12-13页 |
1.5 测量方法 | 第13页 |
1.6 统计学方法 | 第13-14页 |
2 结果 | 第14-18页 |
2.1 基线资料比较结果 | 第14页 |
2.2 股骨髁间窝参数比较结果 | 第14-18页 |
2.2.1 病例组与健康组数据对比 | 第14-15页 |
2.2.2 病例组男女之间数据对比 | 第15页 |
2.2.3 病例组与健康组同性之间数据对比 | 第15-18页 |
3 讨论 | 第18-38页 |
3.1 现代医学对ACL损伤的认识 | 第18-25页 |
3.1.1 ACL损伤概述 | 第18-20页 |
3.1.2 ACL解剖学特点 | 第20页 |
3.1.3 ACL损伤生物力学机制 | 第20-21页 |
3.1.4 ACL损伤临床表现 | 第21页 |
3.1.5 ACL损伤治疗 | 第21-25页 |
3.2 中医学对ACL损伤的认识 | 第25-26页 |
3.3 关于非接触性ACL损伤风险因素的研究 | 第26-32页 |
3.3.1 解剖学因素 | 第27-28页 |
3.3.2 神经肌肉因素 | 第28-29页 |
3.3.3 激素因素 | 第29页 |
3.3.4 遗传因素 | 第29-30页 |
3.3.5 损伤史 | 第30页 |
3.3.6 外在风险因素 | 第30-32页 |
3.4 关于股骨髁间窝宽度测量的讨论 | 第32-35页 |
3.4.1 测量指标 | 第32-33页 |
3.4.2 测量方法 | 第33-35页 |
3.5 关于广西壮族非接触性ACL损伤与髁间窝宽度相关性的讨论 | 第35-38页 |
3.4.1 病例组与健康组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3.4.2 病例组男女之间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3.4.3 病例组与健康组同性对比分析 | 第38页 |
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38-40页 |
4.1 存在的不足 | 第38-39页 |
4.2 展望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47-48页 |
综述 | 第48-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