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miRNA与Hp感染相关胃癌的关系 | 第13-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4页 |
1.1 组织样本来源 | 第13页 |
1.2 方法 | 第13-14页 |
1.2.1 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13页 |
1.2.2 基因芯片的杂交、扫描和分析 | 第13页 |
1.2.3 RNA测序 | 第13-14页 |
1.2.4 数据分析 | 第14页 |
2 结果 | 第14-19页 |
2.1 差异表达miRNAs | 第14-15页 |
2.2 miRNA聚类分析 | 第15页 |
2.3 miRNA靶基因预测 | 第15-16页 |
2.4 差异基因的GO分析 | 第16-18页 |
2.5 miRNA靶基因Pathway分析 | 第18-19页 |
3 现代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 第19-27页 |
3.1 胃癌及mi RNA的定义 | 第19页 |
3.2 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3.3 胃癌的临床表现 | 第20页 |
3.4 胃癌的发病机制 | 第20-23页 |
3.5 胃癌的诊断 | 第23-26页 |
3.6 与Hp感染相关的mi RNA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Hp感染相关胃癌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第27-5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7-32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7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7-31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8页 |
1.2.3 内镜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1.2.4 幽门螺杆菌诊断方法 | 第29-30页 |
1.2.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第30-31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31-32页 |
2 分组方法 | 第32页 |
2.1 分组内容 | 第32页 |
2.2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 第32页 |
3 观察指标 | 第32-33页 |
3.1 一般观察项目 | 第32-33页 |
3.2 主要临床表现 | 第33页 |
4 统计方法 | 第33页 |
5 结果 | 第33-39页 |
5.1 60例胃癌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的构成比 | 第33-34页 |
5.2 胃癌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分布情况及其它发病因素回归分析 | 第34-37页 |
5.3 胃癌患者基本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第37-38页 |
5.4 胃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5.4.1 胃癌各中医证型与男女比例相关性分析 | 第38页 |
5.4.2 胃癌各中医证型与不同年龄段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6 中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 第39-45页 |
6.1 胃癌中医学命名的来源 | 第39-40页 |
6.2 胃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40-41页 |
6.3 中医学对胃癌辨证分型的认识 | 第41-42页 |
6.4 本研究一般资料特点 | 第42页 |
6.5 胃癌的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 | 第42-45页 |
6.5.1 胃癌各中医证型的男女比例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6.5.2 胃癌各中医证型与年龄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6.5.3 胃癌相关发病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7 研究结果对胃癌防治的意义 | 第45-50页 |
7.1 胃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 第45-48页 |
7.2 胃癌的中医药治疗 | 第48-49页 |
7.3 胃癌的预后 | 第49-50页 |
8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思路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缩略词表 | 第62-63页 |
综述 | 第63-72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