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学术界的主要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一)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 | 第12-14页 |
(三)目前学术界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15-18页 |
第一部分 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 第18-30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18-24页 |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第18-20页 |
(二)抗日战争时期 | 第20-22页 |
(三)解放战争时期 | 第22-24页 |
二、改革开放前的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24-26页 |
(一)从建国到文革爆发前时期 | 第24-25页 |
(二)文革时期 | 第25-26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况 | 第26-30页 |
第二部分 新世纪新兵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 第30-36页 |
一、新兵思想特征的变化 | 第30-32页 |
(一)日益强化的主体意识 | 第30-31页 |
(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生 | 第31页 |
(三)不断增强的开放意识 | 第31-32页 |
二、新兵社会、家庭、文化程度的多样性 | 第32-33页 |
(一)入伍动机的复杂性 | 第32页 |
(二)家庭教育与军队文化的矛盾性 | 第32-33页 |
(三)文化程度的层次性 | 第33页 |
三、互联网对新兵思想的冲击 | 第33-36页 |
(一)网络的丰富多彩 | 第33-34页 |
(二)网络的庞大的信息量 | 第34页 |
(三)网络的不可控性 | 第34-36页 |
第三部分 创新新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 第36-50页 |
一、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增强教育主体的技能本领 | 第36-40页 |
(一)提高教育者的综合技能 | 第36-37页 |
(二)完善考评制度 | 第37-38页 |
(三)增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 第38-40页 |
二、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准确把握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 | 第40-43页 |
(一)恰当划分教育层次,力求因材施教 | 第40-41页 |
(二)准确把握新兵的思想脉络 | 第41-42页 |
(三)建立新兵价值体系,强化强军目标 | 第42-43页 |
三、形成部队、家庭、社会共育氛围 | 第43-47页 |
(一)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提供外部环境保证 | 第44-45页 |
(二)优化新兵成长环境,增强教育感染力 | 第45页 |
(三)建立新兵社会家庭环境追踪体系 | 第45-47页 |
四、多管齐下,增强教育实效性 | 第47-50页 |
(一)完善教育内容,利用军营文化深入熏陶 | 第47-48页 |
(二)创新教育手段,熟练运用新媒体提升效果 | 第48-49页 |
(三)细致教育方法,切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