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1.2.3 特定案例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4 创新及难点 | 第14-16页 |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1.4.2 可能存在的困难 | 第15-16页 |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 2.1 基本概念阐释 | 第16-22页 |
| 2.1.1 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及特点 | 第16-17页 |
| 2.1.2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17-20页 |
| 2.1.3 公共危机治理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 2.2.1 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 2.2.2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3-24页 |
| 2.2.3 协同理论 | 第24-26页 |
| 第3章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功能与优势 | 第26-31页 |
| 3.1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功能 | 第26-29页 |
| 3.1.1 危机预警阶段 | 第26-27页 |
| 3.1.2 危机爆发阶段 | 第27-28页 |
| 3.1.3 危机过渡阶段 | 第28页 |
| 3.1.4 危机恢复阶段 | 第28-29页 |
| 3.2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优势 | 第29-31页 |
| 3.2.1 组织机制上的优势 | 第29-30页 |
| 3.2.2 组织定位上的优势 | 第30页 |
| 3.2.3 专业服务上的优势 | 第30页 |
| 3.2.4 行动理念上的优势 | 第30-31页 |
| 第4章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案例解读 | 第31-42页 |
| 4.1 案例回溯:一个从汶川到芦山的联合行动 | 第31-37页 |
| 4.1.1 汶川地震(2008 年): ―5·12‖联合行动 | 第31-33页 |
| 4.1.2 雅安地震(2013 年):―4·20‖联合行动 | 第33-37页 |
| 4.2 参与演进的规律 | 第37-39页 |
| 4.2.1 需求回应更为精细 | 第37页 |
| 4.2.2 角色定位更为明确 | 第37-38页 |
| 4.2.3 政社合作带来身份认同 | 第38页 |
| 4.2.4 灾后重建中的能力拓展 | 第38-39页 |
| 4.3 演进的内在动因与机制 | 第39-42页 |
| 4.3.1 发生机理:―个体情感—组织职能—社会责任‖驱动 | 第39页 |
| 4.3.2 发展轨迹:自组织演进机制。 | 第39-40页 |
| 4.3.3 拓展动力: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交换视角 | 第40-42页 |
| 第5章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之困境 | 第42-47页 |
| 5.1 制度安排之困境 | 第42-43页 |
| 5.1.1 顶层制度的缺位 | 第42页 |
| 5.1.2 资金来源与管理的限制 | 第42-43页 |
| 5.2 政社协同之困境 | 第43-44页 |
| 5.2.1 缺乏有效的协调者 | 第43页 |
| 5.2.2 缺乏全过程的协同路径 | 第43-44页 |
| 5.2.3 缺乏监督机制 | 第44页 |
| 5.3 自身建设的困境 | 第44-47页 |
| 5.3.1 无序参与和整体低效 | 第44-45页 |
| 5.3.2 人力资源的素质不足 | 第45页 |
| 5.3.3 社会公信力不高 | 第45-47页 |
| 第6章 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对策 | 第47-55页 |
| 6.1 优化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制度空间 | 第47-49页 |
| 6.1.1 加快非政府组织的顶层制度建设 | 第47-48页 |
| 6.1.2 完善对非政府组织的政策扶持 | 第48-49页 |
| 6.2 完善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社合作‖协同机制 | 第49-53页 |
| 6.2.1 设置专门的应急协调机构 | 第50页 |
| 6.2.2 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政社协同路径 | 第50-52页 |
| 6.2.3 强化监督评估机制 | 第52-53页 |
| 6.3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 | 第53-55页 |
| 6.3.1 制定组织内部的应急预案 | 第53页 |
| 6.3.2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应急能力 | 第53-54页 |
| 6.3.3 重塑志愿精神,提高公信力 | 第54-55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