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前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0页 |
1.2 法律依据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2.公民评议监督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13-22页 |
2.1 公民监督 | 第13-14页 |
2.1.1 内涵界定 | 第13页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2 公民评议政绩 | 第14-16页 |
2.2.1 内涵界定 | 第14-15页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2.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3 公民评议监督机制 | 第16-18页 |
2.3.1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3.2 特点和功能 | 第17-18页 |
2.3.3 预期目标和实现标准 | 第18页 |
2.4 公民评议监督机制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4.1 人民当家作主思想 | 第18页 |
2.4.2 权力制约理论 | 第18-19页 |
2.4.3 服务型政府思想 | 第19页 |
2.4.4 依法治国思想 | 第19-20页 |
2.5 公民评议监督机制构建可行性 | 第20-22页 |
2.5.1 符合改革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2.5.2 符合广大公民的意愿和利益 | 第20页 |
2.5.3 客观条件的支持 | 第20-22页 |
3.我国公民评议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3.1 现有典型模式 | 第22-26页 |
3.1.1 抽样调查模式 | 第22-23页 |
3.1.2 现场问政模式 | 第23-24页 |
3.1.3 工作评议模式 | 第24-26页 |
3.2 现有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页 |
3.2.1 评议主体和客体范围小,评议内容不明确 | 第26页 |
3.2.2 没有形成制度化互动机制 | 第26页 |
3.2.3 应用效果不理想 | 第26页 |
3.3 主要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3.3.1 公民监督意识严重缺失 | 第26-27页 |
3.3.2 公民评议监督渠道不畅 | 第27页 |
3.3.3 公民评议监督保障不力 | 第27-28页 |
4.构建我国公民评议监督机制的创新建议 | 第28-35页 |
4.1 设立评议监督平台 | 第28页 |
4.2 扩大并深化评议主体、客体范围,明确评议内容 | 第28页 |
4.3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 第28-32页 |
4.3.1 促进机制 | 第29-30页 |
4.3.2 容纳机制 | 第30页 |
4.3.3 救济机制 | 第30页 |
4.3.4 规范机制 | 第30-31页 |
4.3.5 监管机制 | 第31页 |
4.3.6 教育机制 | 第31-32页 |
4.4 基本运行程序 | 第32-35页 |
4.4.1 评估机构向群众釆集评议信息环节 | 第32-33页 |
4.4.2 向委托方反馈评议结果环节 | 第33页 |
4.4.3 委托方运用评议结果对被评议对象进行整改环节 | 第33页 |
4.4.4 评议对象拿出整改结果回应给群众环节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