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解释程序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宪法解释和宪法解释程序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1-18页 |
1.1 宪法解释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1-13页 |
1.1.1 宪法解释与法律解释 | 第11-12页 |
1.1.2 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 | 第12-13页 |
1.1.3 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 | 第13页 |
1.2 宪法解释程序的概念及特征 | 第13-15页 |
1.2.1 宪法解释程序的规范性 | 第14页 |
1.2.2 宪法解释程序的终局性 | 第14-15页 |
1.2.3 宪法解释程序的复杂性 | 第15页 |
1.3 宪法解释程序的功能 | 第15-18页 |
1.3.1 保障宪法适用的功能 | 第15-16页 |
1.3.2 程序控权的功能 | 第16-17页 |
1.3.3 增强宪法权威的功能 | 第17-18页 |
2 我国宪法解释程序制度的历史回顾与问题分析 | 第18-23页 |
2.1 宪法解释程序制度的历史回顾 | 第18-19页 |
2.1.1 共同纲领及五四宪法时期 | 第18页 |
2.1.2 七五宪法时期 | 第18-19页 |
2.1.3 七八宪法时期 | 第19页 |
2.2 宪法解释程序制度健全面临的问题 | 第19-23页 |
2.2.1 宪法意识欠缺 | 第19-20页 |
2.2.2 立法不完善 | 第20页 |
2.2.3 主体不完善 | 第20-23页 |
3 域外宪法解释程序制度探析与启示 | 第23-32页 |
3.1 德国宪法法院式宪法解释程序制度 | 第23-28页 |
3.1.1 关键因素之一:基本法 | 第24页 |
3.1.2 关键因素之二:联邦宪法法院 | 第24-25页 |
3.1.3 关键因素之三:分类审理程序 | 第25-28页 |
3.2 法国宪法委员会式的宪法解释程序制度 | 第28-31页 |
3.2.1 关键因素之一:宪法委员会 | 第28-29页 |
3.2.2 关键因素之二:抽象性宪法审查程序 | 第29-30页 |
3.2.3 关键因素之三:合宪性先决审查程序 | 第30-31页 |
3.3 美国司法审查式的宪法解释程序制度 | 第31-32页 |
4 我国宪法解释程序制度的健全措施 | 第32-45页 |
4.1 宪法解释权的行使主体 | 第33-36页 |
4.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33页 |
4.1.2 全国人大是否具有宪法解释权 | 第33-35页 |
4.1.3 法院是否具有宪法解释权 | 第35-36页 |
4.2 宪法解释的事由 | 第36-37页 |
4.3 宪法解释的启动方式 | 第37-39页 |
4.3.1 主动启动型解释 | 第37-38页 |
4.3.2 要求型被动启动解释 | 第38页 |
4.3.3 建议型被动启动解释 | 第38-39页 |
4.4 宪法解释的具体程序 | 第39-43页 |
4.4.1 受理阶段 | 第39-41页 |
4.4.2 审议前准备阶段。 | 第41-42页 |
4.4.3 起草阶段 | 第42页 |
4.4.4 审议阶段 | 第42-43页 |
4.4.5 通过与公布阶段 | 第43页 |
4.5 宪法解释的效力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