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道德判断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1.1.1 道德判断定义及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1.1.2 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1.1.3 道德判断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 面孔吸引力与道德判断 | 第13-21页 |
1.2.1 面孔吸引力定义 | 第13-14页 |
1.2.2 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及测量 | 第14-17页 |
1.2.3 面孔吸引力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4 面孔刻板效应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2.5 面孔偏好的理论解释 | 第20-21页 |
1.2.6 面孔吸引力与道德判断的实证研究 | 第21页 |
1.3 情绪与道德判断 | 第21-24页 |
1.3.1 情绪的诱发及测量 | 第21-22页 |
1.3.2 情绪与道德判断的实证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背景 | 第24-26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4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26-31页 |
3.1 预备实验:实验材料的筛选 | 第26-28页 |
3.1.1 筛选照片 | 第26-28页 |
3.1.2 筛选道德情境图 | 第28页 |
3.2 正式实验:面孔吸引力和情绪状态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 第28-31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2.3 实验程序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1-39页 |
4.1 情绪唤起有效性检验 | 第31页 |
4.2 道德判断的反应时数据结果 | 第31-35页 |
4.2.1 道德判断反应时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31-32页 |
4.2.2 面孔吸引力、情绪唤起状态以及被试性别的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4.2.3 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 第33-35页 |
4.3 道德判断推测概率数据结果 | 第35-39页 |
4.3.1 道德判断推测概率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35页 |
4.3.2 面孔吸引力、情绪唤起状态以及被试性别的方差分析 | 第35-38页 |
4.3.3 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9-43页 |
5.1 照片面孔吸引力的结果分析 | 第39页 |
5.2 面孔吸引力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及其原因 | 第39-40页 |
5.2.1 面孔吸引力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分析 | 第39-40页 |
5.2.2 道德判断中面孔刻板效应的原因分析 | 第40页 |
5.3 情绪状态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 第40-41页 |
5.4 面孔吸引力和情绪唤起的交互作用分析 | 第41页 |
5.5 被试性别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6.1 结论 | 第43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3-44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