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油气田论文

油气开采中的废弃物处置及生态化利用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3 钻井废弃泥浆概述第11-14页
        1.3.1 钻井泥浆功能第11-12页
        1.3.2 废弃钻井泥浆的来源和组成第12-13页
        1.3.3 塔里木油气田废弃钻井泥浆的来源第13页
        1.3.4 废弃钻井泥浆的危害性第13-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15-18页
        1.5.1 研究内容第15-17页
        1.5.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2章 实验思路及各指标测试方法第18-30页
    2.0 实验思路第18-19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1页
        2.1.1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第19-20页
        2.1.2 废弃钻井泥浆第20页
        2.1.3 固化材料第20页
        2.1.4 塔里木油气田地区砂土物化性质第20-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30页
        2.2.1 破胶实验方法第21页
        2.2.2 固化实验方法第21-22页
        2.2.3 模拟磺化体系实验方法第22页
        2.2.4 浸出液的制备第22页
        2.2.5 盆栽实验方法第22-24页
        2.2.6 土柱实验装置设计与搭建第24-26页
        2.2.7 测试指标的检测方法第26-30页
第3章 钻井泥浆的固化处理第30-40页
    3.1 固化剂和稳定剂第30页
    3.2 破胶基本原理第30-31页
    3.3 含油污泥固化机理第31页
    3.4 水基泥浆的破胶、固化处理第31-32页
    3.5 废弃钻井泥浆的污染物检测第32-38页
    3.6 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第4章 废弃钻井泥浆用于当地生态修复第40-50页
    4.1 生态修复技术第40-42页
        4.1.1 植物修复特点第40页
        4.1.2 石油污染物修复第40-41页
        4.1.3 重金属污染物修复第41-42页
    4.2 生态修复实验第42-47页
        4.2.1 供试植物的生理性状第42-43页
        4.2.2 测量混配土壤的pH值第43-44页
        4.2.3 盆栽试验过程及记录第44-47页
    4.3 实验结果讨论第47-48页
    4.4 生态修复技术的评价与总结第48-50页
        4.4.1 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第48页
        4.4.2 生态修复技术的局限性第48页
        4.4.3 利用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展望第48-50页
第5章 土柱实验探究不同污染物的迁移情况第50-82页
    5.1 土柱实验中重金属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51-71页
        5.1.1 土柱实验渗滤液中As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51-55页
        5.1.2 土柱实验土样中As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55页
        5.1.3 土柱实验渗滤液中Cu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55-59页
        5.1.4 土柱实验土样中Cu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59页
        5.1.5 土柱实验渗滤液中Hg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59-62页
        5.1.6 土柱实验土样中Hg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62-63页
        5.1.7 土柱实验渗滤液中Cr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63-66页
        5.1.8 土柱实验土样中Cr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66页
        5.1.9 土柱实验土样中Cd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66-67页
        5.1.10 土柱实验渗滤液中Pb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67-71页
        5.1.11 土柱实验土样中Pb元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第71页
    5.2 土柱实验中pH值的变化情况第71-74页
    5.3 土柱实验中石油类污染物浓度的动态变化第74-78页
        5.3.1 土柱实验渗滤液中石油类污染物浓度的动态变化第74-77页
        5.3.2 土柱实验土样中石油类污染物浓度的动态变化第77-78页
    5.4 土柱实验中不同实验土中的重金属含量比较第78-79页
    5.5 本章小结第79-8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6.1 结论第82-83页
    6.2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0-92页
致谢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省域环境效率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四氯乙烯污染地下水的厌氧—好氧型生物反应格栅修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