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8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概述 | 第20-27页 |
| 2.1 环境效率相关理论与概念 | 第20-22页 |
| 2.1.1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0-21页 |
| 2.1.2 生命周期评估理论 | 第21-22页 |
| 2.1.3 环境效率 | 第22页 |
| 2.2 环境效率评价理论 | 第22-25页 |
| 2.2.1 DEA效率评价概述 | 第22-23页 |
| 2.2.2 基于DEA理论的环境效率评价理论 | 第23-25页 |
| 2.3 经济与环境的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 2.3.1 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 | 第25-26页 |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我国省际环境效率评价与分析 | 第27-46页 |
| 3.1 环境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第27-31页 |
| 3.1.1 DEA基本模型 | 第27-30页 |
| 3.1.2 基于DEA理论的环境效率评价模型 | 第30页 |
| 3.1.3 基于SBM考虑偏好的综合效率评价模型 | 第30-31页 |
| 3.2 投入/产出指标变量选取及处理 | 第31-33页 |
| 3.3 省份环境效率测算与分析 | 第33-38页 |
| 3.3.1 环境效率测算 | 第33-35页 |
| 3.3.2 省份环境效率总体趋势分析 | 第35-37页 |
| 3.3.3 环境效率的松弛分析 | 第37-38页 |
| 3.4 区域省际环境效率比较分析 | 第38-45页 |
| 3.4.1 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分析 | 第38-40页 |
| 3.4.2 中部地区环境效率分析 | 第40-41页 |
| 3.4.3 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分析 | 第41-42页 |
| 3.4.4 东北地区环境效率分析 | 第42-43页 |
| 3.4.5 四大地区的比较分析 | 第43-4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环境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6-58页 |
| 4.1 模型选择和变量识别 | 第46-51页 |
| 4.1.1 面板数据模型概述 | 第46-48页 |
| 4.1.2 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 第48-50页 |
| 4.1.3 影响指标选取 | 第50-51页 |
| 4.2 环境效率与经济增长的EKC检验 | 第51-53页 |
| 4.3 环境效率影响因素测算及分析 | 第53-57页 |
| 4.3.1 模型设定与测算 | 第53-55页 |
| 4.3.2 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6页 |
| 4.3.3 环境效率中纯基础效率分析 | 第56-5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中国省际环境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 第58-64页 |
| 5.1 环境效率改进思路 | 第58-60页 |
| 5.1.1 松弛指数视角下环境效率改进思路 | 第58-59页 |
| 5.1.2 环境-经济因素视角下环境效率改进思路 | 第59页 |
| 5.1.3 各省份纯基础效率分布视角下环境效率的改进思路 | 第59-60页 |
| 5.2 充分发挥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 | 第60-61页 |
| 5.2.1 重视影响环境效率的积极因素 | 第60页 |
| 5.2.2 审慎对待影响环境效率的消极因素 | 第60页 |
| 5.2.3 充分调动最广泛的经济因素为改进环境效率服务 | 第60-61页 |
| 5.3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环境效率 | 第61-63页 |
| 5.3.1 供给侧改革与环境的关系 | 第61-62页 |
| 5.3.2 实现供给侧改革与提升环境效率的内在统一 | 第62-6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