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的探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1.4.3 预期成果 | 第14-15页 |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贫困大学生出现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 第16-26页 |
2.1 贫困大学生的定义 | 第16-18页 |
2.2 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 第18-20页 |
2.2.1 贫困大学生比例逐年增加 | 第18-19页 |
2.2.2 来源复杂,分布呈多样化 | 第19页 |
2.2.3 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出现严重化 | 第19-20页 |
2.3 贫困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20-25页 |
2.3.1 贫困大学生产生的历史原因 | 第20-21页 |
2.3.2 贫困大学生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21-23页 |
2.3.3 贫困大学生产生的家庭原因 | 第23-24页 |
2.3.4 贫困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 第26-34页 |
3.1 我国贫困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现状的积极方面 | 第26页 |
3.1.1 政治认同信念坚定 | 第26页 |
3.1.2 积极进取立志成才 | 第26页 |
3.2 我国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消极方面 | 第26-30页 |
3.2.1 部分贫困大学生理想不明确信念不坚定 | 第26-27页 |
3.2.2 部分贫困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消极悲观 | 第27-28页 |
3.2.3 自立意识比较淡薄自立自强的信心不足 | 第28页 |
3.2.4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 | 第28-30页 |
3.3 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3.3.1 经济状况的窘迫 | 第30-31页 |
3.3.2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贫困生个体认知的偏差 | 第32页 |
3.3.4 校园环境中的非正常现象 | 第32-33页 |
3.3.5 就业压力等其他原因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34-39页 |
4.1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第34-35页 |
4.2 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 | 第35-36页 |
4.3 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健康成才 | 第36-37页 |
4.4 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提供实践参考 | 第37-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 第39-62页 |
5.1 准确把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 第39-40页 |
5.1.1 坚强与脆弱的矛盾性 | 第39页 |
5.1.2 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性 | 第39-40页 |
5.1.3 独立与封闭相互交织 | 第40页 |
5.2 认真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40-44页 |
5.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1页 |
5.2.2 三贴近原则 | 第41-42页 |
5.2.3 内化外化相结合原则 | 第42-43页 |
5.2.4 思想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 第43页 |
5.2.5 坚持主体间性原则 | 第43-44页 |
5.3 有针对性的选择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44-48页 |
5.3.1 “三观”教育 | 第44-46页 |
5.3.2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教育 | 第46-47页 |
5.3.3 健康的心理教育 | 第47-48页 |
5.4 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第48-60页 |
5.4.1 深入持久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 第48-51页 |
5.4.2 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体系 | 第51-53页 |
5.4.3 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外部文化环境建设 | 第53-54页 |
5.4.4 完善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 第54-58页 |
5.4.5 采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58-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