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私营企业论文

全流通时代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2页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1-12页
第二章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第12-18页
    2.1 股票期权的含义与基本要素第12-13页
        2.1.1 股票期权的含义第12页
        2.1.2 股票期权的基本要素第12-13页
    2.2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第13-16页
        2.2.1 行为科学理论第13-14页
        2.2.2 人力资本理论第14-15页
        2.2.3 委托-代理理论第15-16页
    2.3 股权激励的作用原理第16-18页
        2.3.1 股权激励使经营者实现增量财富的剩余所取第16-17页
        2.3.2 股权激励使经营者更加注重自身以及公司的长期利益第17-18页
第三章 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环境分析第18-30页
    3.1 外部环境分析第18-22页
        3.1.1 市场环境第18-19页
        3.1.2 法律环境第19-21页
        3.1.3 外部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第21-22页
    3.2 内部环境分析第22-25页
        3.2.1 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特点第22-24页
        3.2.2 小结第24-25页
    3.3 全流通后民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第25-28页
        3.3.1 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主要作用第25-27页
        3.3.2 全流通时代民营上市公司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现实需要第27-28页
    3.4 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第28-30页
第四章 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及业绩评价体系选择第30-45页
    4.1 早期股权激励探索第30-31页
    4.2 国内主要的股权激励模式及特点分析第31-36页
        4.2.1 股票期权模式第31-32页
        4.2.2 限制性股票模式第32页
        4.2.3 业绩股票模式第32-33页
        4.2.4 虚拟股票期权模式第33-34页
        4.2.5 延期支付模式第34页
        4.2.6 股票增值权模式第34-35页
        4.2.7 股份期权模式第35页
        4.2.8 持股计划模式第35-36页
    4.3 股权激励各种模式效果比较第36页
    4.4 全流通后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特点第36-38页
    4.5 如何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第38-39页
        4.5.1 国内业绩评价体系现状第38-39页
        4.5.2 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应涵盖的内容第39页
        4.5.3 业绩评价体系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第39页
    4.6 主要业绩评价体系模式第39-41页
    4.7 最优业绩评价体系模式的选择第41-42页
    4.8 基于EVA 的业绩评价体系第42-45页
        4.8.1 EVA 理论的内涵及应用第42-44页
        4.8.2 EVA 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行为的特殊意义第44-45页
第五章 汇通能源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第45-57页
    5.1 汇通能源公司概况第45-46页
    5.2 汇通能源公司激励现状第46-47页
        5.2.1 汇通能源公司的主要薪酬体系第46页
        5.2.2 汇通能源公司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46-47页
    5.3 汇通能源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47-50页
        5.3.1 实施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降低公司的委托一代理成本第47-48页
        5.3.2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是公司吸引人才、避免人才流失的迫切需要第48页
        5.3.3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的需要第48页
        5.3.4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所需要相应的配套条件第48-50页
    5.4 汇通能源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程序第50-52页
    5.5 汇通能源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第52-57页
        5.5.1 汇通能源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原则第52页
        5.5.2 汇通能源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基本要素设计第52-57页
第六章 总结第57-59页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57页
    6.2 本文的局限性第57-58页
    6.3 本文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符号化模拟电路敏感性的分析与应用
下一篇:智能卡电子消费系统项目的范围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