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基于复阻抗特性和电子鼻的淡水鱼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12-15页
Abstract第15-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4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31页
        1.2.1 鱼肉新鲜度的检测方法第21-26页
        1.2.2 生物阻抗法第26-29页
        1.2.3 电子鼻法第29-31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31-34页
        1.3.1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3.2 研究方法第32-34页
第二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淡水鱼复阻抗测量系统的设计第34-64页
    2.1 概述第34-35页
    2.2 生物阻抗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第35-38页
        2.2.1 生物阻抗的等效电路第35-36页
        2.2.2 生物阻抗的测量原理第36-37页
        2.2.3 生物阻抗的测量方法第37-38页
    2.3 鱼体复阻抗谱特征参数提取方法的研究第38-41页
        2.3.1 乘法解调法第38-39页
        2.3.2 数字解调法第39-40页
        2.3.3 鱼体复阻抗特征参数的提取方法第40-41页
    2.4 鱼体复阻抗测量系统硬件的设计第41-50页
        2.4.1 电极的设计第41-42页
        2.4.2 压控恒流源的设计(V/I转换电路)第42-49页
        2.4.3 调理滤波电路的设计第49-50页
    2.5 鱼体复阻抗测量系统软件的设计第50-59页
        2.5.1 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发生器第52-54页
        2.5.2 数据采集模块第54-56页
        2.5.3 信号分析模块第56-58页
        2.5.4 文件保存模块第58-59页
    2.6 淡水鱼鱼体复阻抗测量系统精度的验证第59-62页
        2.6.1 相位差算法的验证第59-61页
        2.6.2 测量系统的标定第61-62页
    2.7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鱼体复阻抗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参数优化的试验研究第64-82页
    3.1 概述第64-6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5-70页
        3.2.1 试验材料第65页
        3.2.2 样品的测定第65-66页
        3.2.3 试验方法第66-69页
        3.2.4 试验内容第69-70页
    3.3 淡水鱼鱼体复阻抗谱的测量第70-74页
        3.3.1 材料与方法第70页
        3.3.2 鲫鱼鱼体复阻抗谱的Cole-Cole图第70-72页
        3.3.3 鲢鱼鱼体复阻抗谱的Cole-Cole图第72-74页
        3.3.4 小结第74页
    3.4 激励电流大小对鱼体复阻抗的影响第74-77页
        3.4.1 材料与方法第75页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5-76页
        3.4.3 小结第76-77页
    3.5 不同测量方法对鱼体阻抗幅值的影响第77-79页
        3.5.1 材料与方法第77页
        3.5.1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7-79页
        3.5.2 小结第79页
    3.6 测量电极对鱼体阻抗幅值测量的影响第79-81页
        3.6.1 材料与方法第79页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9-80页
        3.6.3 小结第80-81页
    3.7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基于复阻抗特性检测淡水鱼新鲜度的试验研究第82-111页
    4.1 概述第82页
    4.2 鲫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试验因素分析第82-88页
        4.2.1 激励频率对鲫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第82-84页
        4.2.2 测量方向对鲫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第84-86页
        4.2.3 测量部位对鲫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第86-88页
        4.2.4 小结第88页
    4.3 鲢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试验因素分析第88-95页
        4.3.1 材料与方法第88-89页
        4.3.2 激励频率对鲢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第89-90页
        4.3.3 测量方向对鲢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第90-92页
        4.3.4 测量部位对鲢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第92-94页
        4.3.5 小结第94-95页
    4.4 淡水鱼复阻抗测量最优条件的确定第95页
    4.5 鲫鱼新鲜度的鱼体复阻抗评价指标的建立第95-103页
        4.5.1 材料与方法第95页
        4.5.2 化学指标TVB-N(挥发性盐基氮)结果分析第95-96页
        4.5.3 鲫鱼鱼体阻抗幅值分析第96-97页
        4.5.4 鲫鱼鱼体相位分析第97-98页
        4.5.5 评价鲫鱼新鲜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98-103页
        4.5.6 小结第103页
    4.6 鲢鱼新鲜度的鱼体复阻抗评价指标的建立第103-109页
        4.6.1 材料与方法第103页
        4.6.2 化学指标TVB-N结果分析第103-104页
        4.6.3 鲢鱼鱼体阻抗幅值分析第104-105页
        4.6.4 鲢鱼鱼体相位分析第105-106页
        4.6.5 评价鲢鱼新鲜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106-109页
        4.6.6 小结第109页
    4.7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五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子鼻测量系统的设计第111-127页
    5.1 概述第111-112页
    5.2 电子鼻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第112-117页
        5.2.1 电子鼻的测量原理第112-113页
        5.2.2 电子鼻的气体传感器阵列第113-114页
        5.2.3 电子鼻的模式识别方法第114-117页
    5.3 电子鼻测量系统硬件的设计第117-120页
        5.3.1 电子鼻气体传感器的选择及调理电路的设计第117-119页
        5.3.2 电子鼻气味收集器的设计第119-120页
    5.4 电子鼻测量系统软件的设计第120-124页
        5.4.1 电子鼻测量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第121-123页
        5.4.2 电子鼻测量系统的数据保存模块第123-124页
    5.5 电子鼻数据采集试验步骤第124-126页
    5.6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六章 电子鼻响应特性分析与试验参数优化第127-137页
    6.1 概述第127页
    6.2 电子鼻采样方式对比第127-131页
        6.2.1 材料与方法第129页
        6.2.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29-131页
    6.3 扩散时间对电子鼻响应的影响第131-134页
        6.3.1 材料与方法第131页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31-134页
    6.4 样品重量对电子鼻响应的影响第134-136页
        6.4.1 材料与方法第134页
        6.4.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34-136页
    6.5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七章 基于电子鼻检测淡水鱼新鲜度的试验研究第137-157页
    7.1 概述第137-138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38页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38-142页
        7.3.1 化学指标TVB-N结果分析第138-139页
        7.3.2 电子鼻测量结果的PCA(主成分)分析第139-142页
    7.4 基于电子鼻的TVB-N预测模型分析第142-150页
        7.4.1 PCR(主成分回归)模型的分析第142-144页
        7.4.2 PLS(偏最小二乘法)模型的分析第144-147页
        7.4.3 AN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分析第147-150页
        7.4.5 小结第150页
    7.5 基于电子鼻评价淡水鱼新鲜度等级的神经网络模型分析第150-154页
    7.6 基于数据融合评价淡水鱼新鲜度等级的预测模型分析第154-155页
    7.7 本章小结第155-157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157-162页
    8.1 主要结论第157-159页
    8.2 创新之处第159-161页
    8.3 讨论第161-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6页
博士就读期间的科研工作和论文发表情况第176-178页
致谢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动调陀螺仪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柔性立管涡激振动时域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