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9-10页 |
1.绪论 | 第10-14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电力远程监测的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3 电力远程监测的发展前景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2.ARM和DSP双CPU的电力远程监测装置 | 第14-23页 |
2.1 系统设计思路 | 第14页 |
2.2 数据处理CPU的选择 | 第14-20页 |
2.2.1 DSP的发展与现状 | 第15-16页 |
2.2.2 DSP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3 TMS320LF2407芯片 | 第17-20页 |
2.2.3.1 TMS320LF2407芯片的结构 | 第18-19页 |
2.2.3.2 TMS320LF2407芯片的特点 | 第19页 |
2.2.3.3 TMS320LF2407的软件特点 | 第19-20页 |
2.3 主CPU的选择 | 第20-23页 |
2.3.1 ARM微处理器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2 LPC2214微处理器 | 第21-23页 |
特性 | 第21-22页 |
应用 | 第22-23页 |
3.装置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23-32页 |
3.1 TMS320LF2407的应用 | 第23-28页 |
3.1.1 TMS320LF2407的基本电路 | 第23-24页 |
3.1.2 实时时钟 | 第24-25页 |
3.1.3 存储器资源分配 | 第25-27页 |
3.1.4 采样电路 | 第27-28页 |
3.2 PHILIPS LPC2214的应用 | 第28-32页 |
3.2.1 LPC2214处理器 | 第28-29页 |
3.2.2 以太网接口 | 第29-30页 |
3.2.3 LCD液晶显示 | 第30-31页 |
3.2.4 双口RAM | 第31-32页 |
4.电力远程监测装置软件设计 | 第32-52页 |
4.1 DSP程序模块及谐波分析方法 | 第32-37页 |
4.1.1 DFT算法分析 | 第33-35页 |
4.1.2 FFT算法分析 | 第35-37页 |
4.2 基于ARM的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 | 第37-45页 |
4.2.1 任务管理 | 第38-40页 |
4.2.2 中断管理 | 第40-41页 |
4.2.3 时间管理 | 第41-42页 |
4.2.4 任务之间的通信管理 | 第42-45页 |
4.2.4.1 事件控制块 | 第42-43页 |
4.2.4.2 信号量 | 第43-44页 |
4.2.4.3 邮箱 | 第44页 |
4.2.4.4 消息队列 | 第44-45页 |
4.2.5 内存管理 | 第45页 |
4.3 μC/OS-Ⅱ在LPC2214上的移植 | 第45-52页 |
4.3.1 OS_CPU.H文件 | 第46-47页 |
4.3.2 OS_CFG.H文件 | 第47页 |
4.3.3 OS_CPU_C.C文件 | 第47-48页 |
4.3.4 OS_CPU_A.ASM文件 | 第48-52页 |
4.3.4.1 OSStartHighRdy() | 第48-49页 |
4.3.4.2 OSCtxSw() | 第49-50页 |
4.3.4.3 OSIntCtxSw() | 第50页 |
4.3.4.4 OSTickISR() | 第50-52页 |
5.基于ARM和μC/OS-Ⅱ的TCP/IP协议栈 | 第52-66页 |
5.1 TCP/IP协议分析 | 第52-53页 |
5.2 TCP/IP协议框架 | 第53-59页 |
5.2.1 TCP/IP协议栈的驱动程序 | 第55页 |
5.2.2 TCP/IP协议主任务 | 第55-59页 |
5.2.2.1 协议主任务 | 第55-58页 |
5.2.2.2 时钟任务(定时器任务) | 第58-59页 |
5.3 TCP/IP协议的具体实现 | 第59-66页 |
5.3.1 ARP协议模块 | 第59-60页 |
5.3.2 IP协议模块 | 第60-61页 |
5.3.3 ICMP协议模块 | 第61-62页 |
5.3.4 API实现模块 | 第62页 |
5.3.5 TCP协议模块 | 第62-66页 |
6.结束语 | 第66-67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