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我国征信体系模式选择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征信体系基本理论概述第7-12页
    1. 有关征信的基本概念第7-9页
        1.1 信用的概念与本质第7-8页
        1.2 信用与征信第8-9页
    2. 征信体系的界定第9-10页
        2.1 信用体系和征信体系第9页
        2.2 征信体系的构成要素第9-10页
    3. 征信体系建设的模式第10-12页
第二章 公共与私营:两种主要征信模式的比较及分析第12-19页
    1. 两种征信体系模式比较第12-14页
        1.1 主要征信机构运行机制不同第12-13页
        1.2 法律制度框架及立法目的有差异第13-14页
        1.3 监管主体及方式有明显不同第14页
    2. 通过两种征信模式的比较进行初步分析第14-19页
        2.1 公共征信机构和私营征信机构的数量都在增加第14-15页
        2.2 私营征信机构和公共征信机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第15-16页
        2.3 企业信贷登记基础数据库不能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第16-17页
        2.4 公共、私营征信机构均可采集报告个人信用信息第17页
        2.5 私营征信模式对整个征信市场及法律环境要求较高第17-19页
第三章 影响征信体系模式的因素分析第19-26页
    1.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制度的不同第19-20页
    2. 征信文化的差异第20-22页
    3. 经济主体主要融资结构不同第22-23页
    4. 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不同第23-26页
第四章 我国征信体系发展现状第26-35页
    1.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第26-27页
    2.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现状第27-34页
        2.1 征信机构发展不平衡,阻碍市场化征信体系的培育发展第27-30页
        2.2 征信法制建设落后,阻碍征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第30-32页
        2.3 征信业监管混乱,造成行业无序竞争,社会资源浪费第32-34页
    3. 制约我国征信模式选择的金融制度因素第34-35页
第五章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模式的现实选择第35-40页
    1. 立法重点解决信用信息共享的问题第35-37页
        1.1 对征信行业可以收集和使用的信用信息范围做出规定第36页
        1.2 加快政务信息公开第36页
        1.3 保护信息共享过程中的隐私权第36页
        1.4 制定严格的失信惩戒法律法规第36-37页
    2. 以政府主导模式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第37-38页
    3. 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设征信中介服务机构第38-39页
    4. 培育信用产品需求,加强征信行业监管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致谢第42-4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43-4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材料嵌体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国际劳务服务的项目化管理